(电话采访)
新华社南京站记者:
我们从家长那边获悉里面是有一些中小学教师,但是因为它是采取了完全封闭式的一种教学,不让旁听,也不让试听,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这些中小学教师到里面上课的确切情况和数字。
解说:
不仅如此,在南京明文禁止小升初考试后,这座学校反而变本加厉地组织考试,俨然成为当地择校考试的替身。
书人最大的一个特点也就是它这种所谓星级学员评定,这个星级学员能够获得名校的认可,在取消小 升初考试,然后又鼓励就近入学的背景下,它等于是扮演了一个挑选者和评判者的角色。我们也采访了部分名校的负责人,他们也承认确实是会把他在书人期间的活动,还有书人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他们录取时的一个参考。
解说:
课外补习到底是“补”有所值还是“补”不偿失?特别是它发生在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而一些教育专家结合国外中小学的课外现下教育,也从另一方面看到了我们的问题。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国外教育机构还有学校所提供的闲暇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音乐、艺术、美术、烹饪、木工等等,学生能够坚守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而且他们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而国内我们现在的学生,其实现在不是兴趣驱动,是压力驱动、目标驱动,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貌似有很多时间用在学习之上,但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到了高中开始厌倦读书,他进入大学之后就开始放纵,他就可能变得没有追求。
主持人:
其实真的想到学校之外去找一些比如说踢足球,或者说是为了兴趣而去画画,找这样好的补习老师的时候其实还真不太容易,因为大家都是在奔考试而去,背后的大背景是应试教育的背景。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秘书长施进军针对“补习热”也说了这样一番话,补习市场繁荣是华人社会一道“特别”的风景。我承认,我去台北的时候还看到了专门有一个叫“补习一条街”,不过针对的是高考没考好,或者是说想考更好的大学准备的,特热。本来“补习”不可怕更不可恨,现在可怕可恨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在职老师有偿补课,甚至参与高价补课,教育部门必须对此零容忍,严惩不贷,才是给大多数学生和家庭一个公平。
其实还有更缺德的,就是在自己上课的时候非常宽松,不讲多少真章,但是暗示你在补习班或者在校外补习的时候会讲更多真的东西,甚至会去押题,让大家、让学生,让家长给学生交钱去校外补习,这样的老师不更缺德吗?但是还真有,可能还不是特别特别少。
接下来继续连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杨老师,一直教育有关部门说打打打,要严惩不贷,但是现象却越来越膨胀,是什么原因导他们是管不过来还是怎么着?
杨东平:
还是因为他下不下决心,而且是不是动真格的。因为这种禁令其实这十年来下了很多,下的真不少,而且经常下,但是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有些地方严格依法行政,这个情况就会得到遏制,但有些地方就乱象丛生。
主持人:
乱象丛生的背后他也在喊打,为什么狠不下这个心呢?是利益作怪还是法不责众?
杨东平:
可能主要还是利益的问题,他不愿意痛下决心来改变现在这种重点学校的格局,真正改变择校竞争的这种现状。因为治理择校竞争有一些釜底抽薪的办法,也是教育部和国家规划纲要里面要求的,譬如说促进教师流动,不能把所有的好教师集中在少数学校,通过教师流动,通过示范高中的指标下放,就可以有效遏制初中阶段的择校竞争,这个很多地方都已经有实效了。
主持人:
杨老师,您一直在谈很多地方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办法,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我,您认为他们最成功的地方做到了已经补习班慢慢在消失,它的成功之处在哪儿,做了什么?
杨东平:
就是使得学校之间的差距比较小,学校均衡了,真正实现就近入学了,就没有课外补习的这种需求了。
主持人:
哪些地方是做得比较好的呢?
杨东平:
最近像杭州、成都都有很大的动作,明显改善,但是有些地级市,像山西晋中都已经做到了零择校,真正是零择校。
主持人:
非常感谢杨东平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其实针对这件事已经快像“狼来了”了一样,大家不希望教育有关部门像喊狼来了的那个孩子,年年喊打,可是大家冷眼一看根本不打,而且法不责众,大家只好赶紧去交钱,继续去培训。
《河南商报》评论员王攀说了一段话,教育部门对学校的“禁补令”和给学校的“升学率”是一对矛盾。“补课”这一需求基本上成了学校、家长和一大部分学生的共识。于是,补课机构与学校、与出题者“暗合”,共同牟利,也就繁荣了补课市场。自相矛盾不破,利益瓜葛不除,想扑灭补课经济,不可能。是的。
我们有做得好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没做好的地方是不是要自己思考一下,究竟在哪些利益是不愿意放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