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85岁,作家西西去世,她象征着一代香港文学,曾被称为“华文世界最有童心的作家”……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2-18 15:35   

西西1979年出版的《我城》,早已成为香港的象征。

她的作品,如《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城》《哨鹿》《我的乔治亚》,几乎代表了一代香港文学的最高水准,被收入各大教材,成为民众的“文学通识课”。

早在2006年,豆瓣便建立了关于她的小组,在她的作品还未被大规模引进时,很多人已经成她的死忠读者。他们花高价,一本一本买来西西港版、台版的小说,如饥似渴,只为了第一时间看到她的新作。

那段“收书”经历,成为西西粉丝们的共同美好记忆。

在香港文学中,西西是个美丽的异数,她的写作超出了香港为她划定的界域,她的才情和智识,给一代读者带来了文学的启蒙。

1979年和1980年,她创办的素叶出版社和《素叶文学》杂志,成为香港本土文学的主要阵地。

1978年的素叶出版社和1980年的《素叶文学》,是香港文学的高峰。它既出版了多种香港文学经典作品,如西西的《我城》《哨鹿》《春望》、也斯的《剪纸》、马博良的《焚琴的浪子》、吴煦斌的小说集《牛》、戴天的《渡渡这种鸟》、古苍梧的诗集《铜莲》、钟玲玲的《我的灿烂》、何福仁的诗集《龙的访问》、淮远的散文集《鹦鹉千秋》、康夫的诗集《基督的颂歌》等,也出版了多种文学评论作品,如郑树森的《奥菲尔斯的变奏》《艺文缀语》、董桥的《在马克思的胡须中和胡须外》、何福仁与西西的对话集《时间的话题》等。

《素叶文学》除发表作品外,也刊登香港文学评论。

西西早年作品大多在台湾出版。她笔下的“我城”,既是香港人最熟悉的日常,又是香港人有点陌生的幽默,温和,甚至童趣的存在。

80年代初期,西西的走红是在台湾。她那篇《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曾在台湾刮起旋风,文艺青年们纷纷模仿小说中的句式,说话或者写作。“像我这样的一个公务员”、“像我这样的一个母亲”层出不穷。至今,台湾的书店仍将把西西的作品当做神级供奉。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讲述了一个殡仪职业的女化妆师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有真实原型。

西西的父亲去世那年,她在殡仪馆碰见一个远房姑姐,叫吴金枝。这位姑姐是一个殡仪化妆师,西西父亲的仪容便是她完成的。

多年来,姑姐都没有结婚,因为男人听到她的职业就退却了。由于化妆技术好,她也会收徒弟,她收徒弟时会先问人家,做这个会不会怕的?将来没有男人敢娶你,你也可以吗?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她才会同意教人家。

这篇轻松又沉重的小说,所要探讨和表达的,不仅仅关于爱的承诺是否会改变,女性的边缘化地位,还有社会如何看待异质,社会对异质的接受度到底有多大的问题。西西早期的作品,小说的切口都很小,表达的内涵却深刻沉重。

短篇小说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中,有一则名为《感冒》的小说,讲的是一个女人找回自我的故事。

这个女人即将走进婚姻殿堂,但她并不爱自己的未婚夫。快结婚时,女人阴差阳错地与自己原来的心上人重逢。心上人劝她取消婚礼,跟他一起生活。女人挣扎一番,为了不让自己的父母失望,她还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与不爱的未婚夫结为夫妇。在此之后,她便开始感冒、咳嗽、嗓音沙哑,几个月都不见好,反倒愈加严重。

感冒作为一个微小的隐喻,在这篇小说,指涉着关于自由、自我意识等问题,当自我得不到彰显,那么全世界都会与你作对。小说结尾,女人终于想通,为自己而活,做一条自由的鱼,她感冒的症状才有了好转的迹象。

两年前,西西有两部长篇首次引进大陆,分别是《哨鹿》与《我的乔治亚》。这两部作品是西西实验文本中的典型。《哨鹿》看图说故事,灵感来自于郎世宁等人的《木兰图》。《我的乔治亚》则用看娃娃屋说故事的方式,让人直接联想起卡尔维诺看纸牌说故事的《命运交叉的城堡》。这两部作品的背景,都发生在十八世纪,而西西刚刚完成的新长篇,同样将舞台背景安插在了那个年代。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张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