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第六版《辞海》常务副主编巢峰:
每一版都是中国发展里程碑
巢峰,曾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从1978年至今,长期担任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副主编、常务副主编,经历了《辞海》前后四个版本修订编纂工作,编了35年的《辞海》。
记者:您经历了《辞海》前后四版的修订编纂工作,能说说这个过程中的故事吗?
巢峰:《辞海》第一版即1936年版。它最早启动于1915年。动议人是中华书局的创办者陆费逵。到1936年,《辞海》出了上册,1937年出了下册。当时有四位主编,1928年被聘为主编的舒新城是其中之一,他出力最大、最多并最后完成编纂。
第二版即 1965年的“未定稿”。舒新城是新中国成立后《辞海》第一任主编。他病逝后,陈望道先生继任主编。1965年,《辞海》编纂完成,但只是内部发行,我们称之为“未定稿”。之所以内部发行,就是想先听取一下意见再公开发行。孰料,第二年,“文化大革命”来了,“未定稿”夭折了,但它首创了新中国辞书的编纂,意义重大。
第三版即1979年版,它较为准确、客观地评价了历史,可以用“拨乱反正”来概括。
1978年开始修订时,舒新城和陈望道都已离世。我1978年被平反,并出任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夏征农继任《辞海》主编。1979版《辞海》发行了300万套,一时间洛阳纸贵。
第四版即1989年版。由于时间充裕,这一版比较系统和成型,因此可以用“后出转精”来概括。从那时起,开始流行“对不对,查《辞海》”这句话。
第五版即1999年版。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推出“彩图本”,用了1.6万张图片,成为中国第一部全彩印大型综合性辞书。
记者:您认为《辞海》十年一修的意义在哪里?
巢峰:可以说,这样的综合性大型辞书十年修订一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辞海》对于中国文化有一种象征意义。中国以至于世界在各个领域的重大变化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可以成为历史的里程碑。它记载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十年一修,每一版都具有历史价值。
记者:《辞海》会一直坚持现有的编纂方式吗?
巢峰:在我看来,《辞海》的编纂方式,现在可以考虑改革了。现在我们编纂《辞海》是千军万马,投入的人力太多。现在网络发达,我们编纂方式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我个人认为,《辞海》可以成立专门的编辑部,把学者专家从“作者”变成“顾问”。核心编纂队伍是一个专业化的团队,比方讲,我是一个《辞海》的编纂人员,负责一个学科、5000个条目,要在10年里把它编出来。10年里,我可以找专家,也可以自己编写。
这样的话,只要40个人左右就可以支撑起《辞海》运作,一版修订完成马上可以转入下一版准备工作。
出版方:《辞海》网络版要收费
《辞海》编委、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第六版《辞海》五卷彩图本的定价是1080元一套。
记者:第六版《辞海》的出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表?
彭卫国:第六版《辞海》从2005年启动,计划是国庆节前推出五卷的彩图本。今年年底前后将推出四卷的普及本;明年约一季度,一卷的缩印本也将面世。我们还将推出豪华版。
记者:现在网上查资料很快,《辞海》靠什么吸引读者呢?
彭卫国:网络查询虽然很快,但因为网上的词条是谁都可以撰写,其权威性、科学性以及准确率都会大打折扣。
《辞海》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准确、权威,它的所有词条都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可以说是千锤百炼。而且《辞海》每十年修订一次,这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记者:第六版《辞海》计划推出网络版,是免费的吗?
彭卫国:当然是收费的。《大英百科全书》也是收费的。至于到底怎么收,我们会在网络开发的时候进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