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老人”加重了“2个大人”的赡养压力
“不给子女添乱。”是张俣父亲接受采访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他这样规划自己的老年生活:平时就找朋友喝喝茶、聊聊天、钓钓鱼,每年出去旅游一两次;万一生病了,就老两口互相照顾;实在照顾不过来,就拜托在当地的侄子、侄媳妇们帮忙。“女儿、女婿都是独生子女,2个大人、4个老人,还要忙工作、带小孩,社会竞争又激烈,他们怎么可能照顾过来?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自己克服,不能给孩子们添麻烦。”
张俣父亲“不给子女添乱”的养老规划,代表了许多“421”家庭老人的想法。据民盟湖北省委调查,随着家庭小型化及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421”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 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和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许多子女选择外出工作,“空巢老人”的比例日渐上升。
任远认为,社会化赡养成为必然趋势,这要求社会养老机制尽快补充完善。他建议,一方面要尽快打破养老体系的地区分割管理状态,让异地养老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平等的养老福利;另一方面加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机制,建设足够的养老社会组织,规范发展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市场。
据民盟湖北省委的调研,我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的床位总数只有266.2万张,仅为老年人口数的1.6%。有专家估计,今后10年内我国养老机构的收养量不会超过老年人数量的10%,机构收养能力十分有限。在服务方面,政府开办的福利性质的敬老院、民办养老院虽然价格低廉,但设施相对简陋,主要以生活照料为主,通常三位老人共住一个房间;而中高档的老年公寓由于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慢等原因,目前数量也极其有限,市场占有率不到1%。
张俣父亲也注意到身边的老年公寓等社会性养老机构。“有专门的人照顾,老人们之间有共同话题,但这样的机构还是太少,提供的服务也太简单。”
介于社会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新模式——居家养老悄然出现。这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和平台为载体,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化人员与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内的老人开展服务。在杭州市紫阳街道,1.5万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通过这种模式,已经可以“足不出社区”享受到洗衣、送餐、理发等6大类50余个项目的服务。
“看现在的发展趋势,社会养老机构肯定会越来越多,服务也会越来越完善,如果价格和服务合适,我们也会考虑接受社会机构养老。”张俣父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