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汉王科技登陆A股,向苹果公司高调宣战;一年后的今天,当苹果以一季度60亿美元的净利润雄踞市场时,汉王科技却因业绩“变脸”被深交所问询。值得注意的是,汉王科技不但在年报发布时没有及时提示业绩风险,而且在业绩亏损公告发布前,公司9位高管已“精准”减持,累计套现8711万元。如今,汉王科技已从175元的高位下跌到20.14元。更令人担忧的是,上市公司高管减持已成为普遍现象,凸显了监管制度疲弱无力。
高管逢高减持几大乱象
统计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以来,中小板、创业板的高管累计减持38次,法人股东减持117次,涉及66家上市公司,高管合计套现13.73亿元,法人股东合计套现42.18亿元。5月份创业板净减持股数已创下年内单月新高。
对减持现象明显增多,业 内人士分析统计数据后发现,上市公司股东或高管在减持中出现几大乱象:有的以市场利好消息或错误业绩公告为幌子,在减持股份前默认股价走高;有的公开违反交易所相关规定,根本不进行信息披露;有的为了套现,在公司上市后突然辞职,卷现金而去。
专业人士提醒,在目前市况下,一些个股借助传闻和利好公告逆市走强的背后,投资者还须防范高管和股东减持的隐性利空。
打着种种幌子套现圈钱
其实,人们发现那些打着种种幌子减持的高管们,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变现圈钱。如,去年底,“中国影视第一股”华谊兄弟第三大股东、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减持华谊兄弟300万股,没有及时公告,曾引发质疑。而今年以来,马云已多次减持该公司股票。仅5月6日一天,马云抛售1109.16万股,占其本人持股的18.34%,套现1.77亿元;公司监事虞锋也抛售445.86万股,套现7134万元,其母王育莲抛售360万股,套现5760万元,3人合计套现3.06亿元。5月9日,马云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再次将自己持有的所有华谊兄弟股份出售。
另一家创业板股票乐普医疗总经理蒲忠杰3月也通过大宗交易一举减持1500万股,占其本人持股的18.47%,金额达到3.73亿元。此后,该股股价已从27元多最低跌至21元左右,跌幅超过22%。
今年3月,华谊兄弟公布的年报比较惹眼,2010年业绩同比增长七成,并推出每10股转增8股派2元的高比例分配方案。但公司的成长性似乎笼络不住众股东的心,很多明星股东在解禁期刚到不久就迫不及待减持股份。据不完全统计,马云、冯小刚等8位名人股东套现数应在2400万股以上,按均价31.48元计,合计套现金额逾7亿元。
打压资本市场信心
细细分析,那些精准减持有如下特点:抛售时间“巧”,刚好在业绩靓丽公布到巨亏180度的“变脸”期间;减持上限“恰好”抛售份额多到流通上限;减持人员都是有流通权高管,而且在“窗口期”一结束就减持。
其实,高管减持股份并不违法,他们宣称的改善生活的要求也不好苛责。但由于这些高管的持股成本实在是太低了,又占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往往在能获得暴利时精准地卖出。其结果是少数人赚的盆满钵满,而对公司股价和消费者信心造成打压,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打压,普通投资者不免生疑:资本市场咋变成“投机者”的乐园。
作为企业家,不仅要对自己管理的企业前景抱有信心,尽一切努力维护和增加公司市值,还应该明白,上市之后,企业就不仅是“一家”的事,应千方百计为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创造财富,这样才算尽到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如何稳定市场堵漏洞
“减持”乱象丛生,根子在制度不健全,监管跟不上。虽然,2010年11月,为规范高管离职套现行为,深交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行为的通知》,同时,还鼓励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追加延长锁定期、设定最低减持价格等承诺并公告。今年以来,上交所也公布了两起上市公司股东或高管违规减持事件,并给予公开谴责。
但专业人士认为,目前来看,由于创业板、中小板民营企业较多,高管扎堆、集中减持现象非常突出,上市仅一年时间就急于兑现财富,实际对中小股民利益造成了伤害。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监管层急需进一步制定细则,延长创业板、中小板高管减持期限,如规定股票上市后3年左右公司高管才可大笔减持,并要求对减持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和监管。
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经理谢卫建议在高管的减持政策上作一些改进,鼓励高管长期持有,减持政策应向在职高管倾斜而非鼓励辞职,减持管理办法应与其所经营的公司业绩挂钩。他说,如果公司董事会或高管的换届期限是4年,则不论是否辞职,其减持年限最少不得短于4年。这将从根本上杜绝各类投机分子仅为获得创业板股票上市的最初溢价而进入公司。相关监管部门在审核创业板公司时,可将此条款设为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其上市的前置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