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1号,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访问的重要一站是帝国理工学院。众所周知,英国名牌大学云集,在牛津和剑桥的家乡,没有两把“刷子”,肯定无法获得这样的机会。一份统计数字指出,2005年,帝国理工学院的学者在《科学》《自然》期刊发表的论文里只有3%与中国学者合写,而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22%。足见,与中国广泛深入的合作是重要原因之一。
说到学校,就不得不说说“学习”这件事。笔者本人到英国正是为了学习,而到伦敦的短短几天时间里,笔者已经碰到了许多怀着同一个目的到访英国的同胞。从北京飞伦敦的飞机上,坐在左手边的女士就是来英国学习数据统计的,到了酒店碰到来英国学习农业的国内专业人士等等。这其中,既有国内的科研机构,也有政府部门,更多是来自企业的同胞。
事实上,每年大致有15万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学习,教育已经成为英国庞大的产业。我们可以从英国学到的东西很多,这中间既包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包括教训——我们可以从英国走过的弯路里学到很多东西,例如,伦敦在工业化时代也曾经雾霾严重,后来经过治理得到了解决,我们完全可以从英国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取参照。
学习从来就是相互的,我们学习英国,英国也学习中国。有的人可能会说,英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英国处于后工业时代,我们还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英国能从中国学习些什么呢?
现实中,英国真的在学习中国。例如,学习中国人的勤劳务实。英国《卫报》就曾经报道称,中国的劳动者年均工作2000至2200小时,《卫报》借此号召英国人向中国学习。
又例如,学习中国的教育理念。大家都看过英国电视机构制作的纪录片《中国式教学: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把中国的老师引入英国,去研究他们的教学方式和管理理念。事实上,在教育这件事情上,英国人已经彻底放下了矜持,做起了中国的学生。
事情的起因是,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考试中,英国人同样视为“祖国花朵”的孩子们表现糟糕透顶,数学、阅读、自然科学的排名都很低。而相比之下,来自上海的中国学生各科成绩都名列第一。情急之下,去年英国政府派了50位数学老师到上海观摩学习。记得在一堂观摩课上,英国的教育大臣问一个中国学生,“你将来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是“科学家”。教育大臣特鲁斯当时心头一震,“在英国,想当歌星、影星、球星的孩子非常多,想当科学家的凤毛麟角”。
今天,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的辅导教材已经有了英文版进入了英国的课堂,深圳一所学校的学生的校服也进入了英国一家博物馆进行展出。
可以看出,英国和中国都有很多想要从对方身上学到的东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们愈是贤明,愈低着腰向他人学习”。我们也期待着,习主席此访能够让中英间的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风气越来越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