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2日,是5·12汶川大地震的七周年纪念日。7年前,大河报记者在地震灾区用镜头拍下了十户家庭的合影,他们均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以后每一年的5·12纪念日前,记者都会如约把前一年所拍的照片送给这些家庭。这一约定持续了7年。今年,记者把镜头对准这十户家庭中能联系上的七名成员,为他们每人拍了一张与七年前的自己的合影。(5月12日,大河网)
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史上,有两次具有着标志意义上的地震。第一次,是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7.8级的地震将整个唐山市夷为平地,这次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死亡史人数第三的地震,造成了24万余人死亡,16.4万人重伤。第二次,则是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据官方统计,8.0级的大地震,造成了8.0级地震,造成约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
之所以说这两场地震具有标志性意义,是因为,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的惨烈,让人们迅速的认识到普及防震知识、增强房屋稳固度乃至享受生活的重要性。唐山大地震中,涌现了许多抗震救灾的典型,这些或是被历史所记录、或是默默无闻的救援者,是地震中,带给中国的感动性力量,并且作为一种传统,传扬了下来。随后,08年的汶川大地震,80后—那群广受争议的80后,在时代的灾难面前,证明了自己的担当,扛起了年轻人的重任。而在汶川地震中,争先涌现的“感人力量”,更是让我们在为巨大的人员伤亡而全国悲痛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团结力”。
一晃已经是7年的时光。那些在地震中死亡的儿童,若是还健在,也都已经长大。每一年的这个日子,是汶川地震的遇难家属悲伤的日子,也是我们深刻反思、深刻自省的日子: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那么多的人员死亡和伤亡。在面对巨大的天灾面前,人类,真的弱小到无能为力吗?
带着汶川大地震的沉痛悲伤和对于天灾人祸的深刻反省,我们开始了进一步强化抗震意识、强化生命观念教育的“震后”教育。对于遇难者家属的关怀,对于遗孤的照顾,对于地震的重视度,让这个社会的各种正能量,继续延展,拓展到各个领域,温暖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进程;而震后越来越广为人知的各类预防措施,越来越稳固的防震建设,则让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抗灾的建设,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和后勤保障建设。
实践证明,温情和正能量,可以有效传递;而那曾经看起来颇为恐怖的地震等天灾,在精心的预防下,其对于社会上的杀伤力也逐渐的得到有效遏制。天灾依然存在,我们很难预测到,灾难什么时候到来,比如后来的雅安地震,这几天的尼泊尔地震和西藏的余震,我们依旧很难精准把握;但是,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地震的应急措施广为人知,汶川大地震的悲伤和教训,再也没有重演。
天灾无情人有情,这些历史上的天灾,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生活中的正能量,让相对自然界无比弱小的人类,在不可抗力面前更为团结、一致、积极、向上;而铭记那让我们悲伤的日子,竭力做到最佳防范,则让如汶川地震般的悲伤,慢慢的变为应对天灾的井然有序与不慌不忙,则让我们的伤亡,越来越小。
弘扬正能量,加强生命意识和防范意识,愿那些属于天灾人祸造成的悲伤,永不再来,这是我们对于汶川地震,最好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