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范曾先生忽然成了网上的“热门”人物,关于他的种种说法、议论沸沸扬扬,让人不能不关注,不能不思考和重视。
事情的起因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几天前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会”,研究院院长范曾主持会议,多位教授学者参加。会上,范曾先生作诗一首,其他人纷纷唱和。
文人兴会,感而赋诗,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来是极雅的事。何况,北大参加研讨会的教授学者们为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欢欣鼓舞,对文艺工作者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各抒己见,讨论踊跃,对文艺工作座谈会的意义和总书记的讲话评价极高。因此,他们赞扬这次座谈会,写出“早觉神州辞厄运,欣迎大塊著文章”,“抱沖持节向朝阳,荡荡无私奉瓣香”等等的诗句,完全是发自内心情感,表达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淳朴情怀。
令人诧异的是,网上的某些议论并非是在单纯分析那些诗句的风格、格律或是典故出处,更只字不提研讨会的内容。一些人似乎在翻弄陈年旧账,热衷于蜚短流长,将矛头对准范曾本人。
其实,范曾是何许人并不是什么秘密,各种辞书,包括百度相关词条上对他都有详尽介绍。他的经历和创作生涯,他多年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亲朋故旧对他的赞扬或者质疑,亦无需回避。
必须指出的是,范曾的成就以及他的艺术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在中国需要增强软实力,中国文化需要强大自信心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能够在世界上为国争光的文艺工作者,而且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尊敬,极大的关爱。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应该看到,当前网络上针对范曾先生的某些议论,绝不仅仅涉及对艺术家是否受尊重、关爱、包容,甚至不是艺术门派之争,文人“妒忌”相轻,或者臧否“人品”那么简单。认真观察这一波对范曾的杯葛,再想想这些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那些复杂因素,考问一下某些人的真实动机,不能不让人警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