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数字版出版,这是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团队长期研究的成果,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过去十多年中,淮河流域内的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多发“癌症村”,个别区域癌死亡率高于离河较远区四五倍。(6月28日《新京报》)
一句“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激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最大的悲剧却是,环境牺牲了,却没有发展起来。得利的只是那些制造污染的人,而更多 承受污染代价的村民却获利甚少,甚至他们的生活还因为“污染返贫”。
“癌症村”可能只是极端个例,但在发展的洪流中,遭受污染威胁的乡村却不是个例。此前媒体曾经关注过村庄的消失,如果说过去村庄的消失大多由于被迫拆迁的话,那么未来,假如环境得不到关切、污染进一步加剧,那么等待村庄的将是人口的自然流失。一个个村庄因为污染而变得不再宜居,承载不了乡情乡愁,稍微有一点能力的人,都会选择“逃离乡村”。
“癌症村”的问题亟须引起重视,这需要我们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来防止污染、治理污染。而且,污染特别是河流污染的治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拿英国泰晤士河来说,经过约150年的治理,才恢复了当初的清秀面目。如果再不下决心,那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将更大。此外,已经被污染的村庄,“癌症村”的村民,他们如何面对生活?
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的说法,癌症发病率的正常回归,起码还需10年。不说10年只是理想数据,就说这10年间,还会有人继续患癌症,而且比例还不会少,更何况还有不少人已经患上癌症。污染是发展的产物,比谴责少部分受益多数人受害更迫切的是,众多“癌症家庭”没有能力支付看病费用。
在现实背景下,“看病难看病贵”集中表现在癌症这样的大病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突出表现在癌症这样的大病上。污染是别人造成的,受害的却是自己,这已经是一种悲剧。
在这一背景下,“癌症村”应有公共救济。至于这笔庞大的资金,是向那些污染者追溯,还是由公共财政承担一部分,或者在大病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上考虑,抑或推进医疗改革降低医疗费用,这些都可以讨论。但是,决不能让“癌症村”的癌症患者为环境污染独自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