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我国GDP增长预期目标为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这个数据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美国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称,此举无疑给世界市场强大的冲击波。(3月10日 环球网)
文章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低迷时期强劲的经济增长几乎帮助整个东亚免于陷入“大衰退”,并对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的经济提供了健康的支撑。中国的GDP增长率若降低,全世界都会有感觉。但文章结尾却又说:中国降低经济增长率的希望其实是很难实现的。又说,“世界应该更加关注一个减速却没有减速成功的中国”。
外媒的这段话颇令人玩味,其发出此言的依据是:“在实际生活中,中国经济增长率很难降至7%左右。因为,从过去经验看,只要中国经济显出减缓迹象,中国官方则会苦心推动增长”。回首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进程,西方媒体这个分析似乎也不无道理。
就一些地方官员心态而言,经济增长才是第一政绩。尽管不少地方考评官员提出不再看GDP,但落实起来还很困难。笔者参加过几次上级对地方官员的考评会,对GDP的考量仍无遗漏。2011年作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些地方的“投资冲动症”更是难以避免。至于地方官员下基层调研或开会布置工作,上项目多少,经济增长多少,往往是第一数据。在这种态势下,要真正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减速目标恐怕不是易事。
当然,中国经济不是为减速而减速,而是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一些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其保增长也习惯在保房地产上下功夫。调控房地产也将是对检验地方政府能否落实减速措施的一大考验。还应看到的是,长期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从某种意义上牺牲了社会公平,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今后地方应该更多倾注于公平,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投入,这些产业虽然对GDP贡献不大,但对完善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维持经济稳定性、平衡性很有好处。
受调低增速预期影响的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等粗放型的产业,而对科技、教育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有统计数据显示,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创下了2002年以来新低;而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为连续8个月回落。这就表明,中国经济“减速”迹象已初显,外媒之所以中国能否实现经济减速,乃在于不了解中国政情与国情。
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中永远着眼于人民利益。当着经济增长过快,对国内资源能源产生负面影响之际,中国会通过经济行政手段迅速克服。其实,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多管齐下,其中,针对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和推动转型升级的新政已源源出台。
从某种意义上讲,外界对中国能否实现经济减速的怀疑并非坏事,这足以警示地方官员,需要真正认识“减速”的意义,确保全国一盘棋,不可重犯粗放式发展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