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招聘单位在现场招聘条件中写到“酒量佳”)
昨日,广东省2012届高校毕业生(高职、高专专场)供需见面会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一家美容业公司招聘的媒体公关岗位要求上赫然写着:“酒量好,可出席各种应酬场合。”(《南方日报》12月15日)
现在招聘条件越来越奇特,连酒量也要做特殊要求了。
前不久,大学学生会官僚化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大多数人都认为大学应该是学习、研究的清净之地,对官僚化的学生 会批判不已。但无论大学象牙塔多么单纯,大学生早晚要步入社会,适应社会上的社会规则。当“酒量”作为招聘条件被贴出来时,你让在校的大学生如何“一心只读圣贤书”。
中国的酒桌经济在世上算是独一无二,其背后便是关系经济的传统。“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有些事原则上不可以,可是端上酒桌就不一定了。中国酒桌讲究最多,怎么坐、喝什么、怎么喝都不允许出一点差错。你喝多喝少,喝好喝差都可能关系一项生意、一个谈判的生死存亡。大学生进入社会首先要到酒桌上去历练一遭,把缺失的关系课补齐,否则仅凭你读过的几本书想混个出人头地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既然,早晚要学,那么为什么不趁在学校时间充裕时,先熟练着呢?说不定就业时,这就是最有优势的一项技能呢?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大学太过功利主义,批判“学生搞官场”、“就业率不好的专业可能被取消”。可你要看看社会给大学生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酒量”明目张胆地成了招聘条件;比起清贫的学者,有赚钱能力的暴发户更受人追捧。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当社会乌烟瘴气之时,你如何要求大学保持“出淤泥而不染”,如何让大学生平复下浮躁,功利的心?
即使是社会有需要,“酒量”的大小怎么说也是一种“灰色技能”,怎能公开拿到市面上宣扬,既然已经拿到市面上,那么有几个大学生能不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考虑考虑“我是否该喝点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