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有委员提案建议,将广州大学城的诸多高校分校区合并,冠名“南方大学”或“广东大学”,使其成为中国占地面积和教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媒体报道时,还颇为赞许的点评说,若由此合并成一艘超级航空母舰,或许将开创中国高校史上的新纪元,提出这样的提案需要巨大的魄力和想象力。
该提案想象力惊人,这是我举双手赞同的,但“魄力”是指做正确、科学而又有很大困难或风险制约的事情时,所需要的决策勇气,用到此处就并不恰当。
办学校不等于办工厂,更何况,加工制造业也不能单靠横向并购、容量做大而做强,十几年前被各级政府拉郎配包办组建成的国企联合体,已经有不少因无法适应市场而倒闭。而盲目并购而滑入困境的跨国公司案例也不在少数。
教育领域的情况更为特殊,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不等于大楼,更不等于大校区、宏大的规模。在中国内地,许多知名高校在经历了扩招和合并重组两道坎之后,已经变得臃肿不堪,维持对这种规模的管理,避免出乱子,只能用最简单最机械的工厂管理方式,将学术研究、课堂教学在内的一切工作内容、学生和教师在内的相关主体统统用量化考核来控制。这就是为什么高校难以去行政化的根本原因。
广东有关政协委员提出的这个提案中,列出了所谓的理由“(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提高 利用效率,切实减少浪费,保证有限的宝贵资源能够真正为社会培养合格、适用,综合能力强,有较强适应性的专门人才”。这也是站不住脚的,如今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术规律的违背,是按照“多”、“快”两个标准予以配置的,如前述,以工厂管理方式、量化考核体系来“刷”政绩数据(招生和毕业生数量、论文数量、教授数量),还因为学校规模过大,不得不为之配套繁复层叠的行政管理架构和人力。如果采纳该提案的建议,组建出所谓规模上最大的“南方大学”、“广东大学”,恐怕也得相应出现全世界罕见的大学行政领导团队和职能部门体系。
三年前,在广东人代会上,有多名高校界的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建议,要求政府解决广东省高校的巨额债务问题,这是在当时,广东省政府已经一次性地免除了全省高校高达130多亿元贷款背景下提出的。我当时曾愤然撰文批评,“高校在专业设置、科研项目、基建项目的投入达到了惊人的低效益,其内部决策管理、财务控制、监督审计水平相当糟糕,还不接受公民监督。政府的解困可以一次两次,但能否永远将纳税人的钱用于看似无底洞的高校负债?”(《红辣椒评论》2008年1月22日)这些问题并未从制度上得到解决。如果日后出现一个每年招生以十万人数计的“南方大学”或“广东大学”,准备每年让政府帮忙还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