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首席”、优秀教师配“秘书”、中小学也搞“大部制”改革……在前日召开的惠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记者“意外”听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教育改革新举措。(10月17日《南方日报》)
“有的教师一成为优秀教师,就逐渐脱离教学岗位,对学生和学校都是很大的损失。”在昨天的会议上,惠州市长李汝求提出,惠州将探索建立优秀教师秘书制度,使优秀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科研。优秀教师脱离教学岗位——李市长的这句论断并不是无的放矢。事实上,下至小学教师,上至大学教授,只要与“优秀”两个字结合,就意味着需要脱离教学岗位,正式进入政治仕途,成为学校的管理者。
虽然渐入仕途的优秀教师仍在教育系统内,可此时人们更愿意称之为“校领导”,而非某某老师。校领导和教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有权力上的优势,可以对教学工作发布指令,要求教师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后者只负责完成教学任务,对校领导的命令负责,他们属于不同的系统——就像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工人一般,都从事房地产行业,但两者的工作重点绝不相同。优秀教师脱离教学岗位,是要以行政任务为重,行政任务是权力的体现,而教学任务是老师服从权力的体现。
所以为了平衡两者的关系,惠州市提出给优秀教师“配备秘书”,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完成行政任务。这个提议看似非常有道理,可实际情况不是如此,给优秀教师配备秘书不能减轻教育系统的压力,不能把优秀教师从行政任务中解放出来,让优秀教师去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相反,此种做法不仅增加了教育成本,增加了教育系统的压力,更重要的在于如此做法不仅不能使优秀教师从行政任务中解脱出来,还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设置了一块路障,更加不利于改革。
首先,配备秘书定会增加教育成本。配备了秘书,政府就需要额外拿出一笔钱作为秘书的工资,这意味着教育资金流动中会出现更大截流现象。一直以来,因为监管不到位,任何从上到下的资金流都会出现被截流,而最终大家看到的都是缩水的成果,中间会有大量资金不知去向。配备秘书,投入教育资金会越多,中间的截流也会越多,教育成本自然随之增加。更重要的在于这些秘书是否被纳入教育系统内,如果纳入,教育系统将会有多么庞大,而支持庞大的机构运行又会需要多少动力,这都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然而,更大的影响是给优秀教师“配备秘书”,此举间接承认了教育系统行政化的合理性。众所周知,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来源于行政权力过多地干预教育本身。秘书这种职业是对权力的承认,它服务的对象是权力,而且权力越大,秘书的作用也越显重要。而优秀教师只是教师行业的佼佼者,配备秘书之后,不仅不能让他们从行政任务中解放出来,更有可能滋生他们的权力意识,认为得来特权是合情合理,使他们更加专注于维护行政权力,而非努力从事教育事业。这样的结果就是行政权力在教育系统内扎得更深,愈加难以去除。
其实,去行政化才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任何不触及根本,只在外围小打小闹的改革是永远不会去的成功的,只是徒增教育成本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