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舆论通常接纳女性的 “假小子”角色,而嘲讽男性的 “娘娘腔”。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常将男性气质作为优势人格,潜意识中贬损女性特质。于是敢说敢为敢冒险受赞赏,而打扮阴柔被指责。
●只要有健康阳光的人生观,言行处世积极向上,有爱心,即使是女性化的男孩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形象装扮上的审美偏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也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体现。
●嘉 宾:徐安琪 (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龚丹韵:在刚刚结束的 “快乐男声”成都赛区最后一场晋级赛中,人气选手刘著遭到淘汰。此次快男选拔中,刘著因女性化的形象引人注目。 “伪娘”这个词一下子成为热点,造就了一大批的 “伪娘”纷纷冒出舞台。一边是学者们认为用不着棒杀,尊重 “伪娘”们的自由选择;另一边则是舆论忧心忡忡,这样的流行文化,是否会带坏青少年。您怎么看?
徐安琪:家长的担忧,是基于传统习俗上的性别印象:男孩要有阳刚气,美貌、阴柔的女性化形象不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审美观。这也和前一段时间 “男孩衰退”话题的热议有一定关系,一些专家特别反感青春选秀中的 “‘超女’男性化、 ‘超男’女性化”现象,认为母亲和女教师的教育榜样,使现在的男孩变得“娘娘腔”、“中性化”,呼吁进行分性别教育来培育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特质,让男孩有男孩样、女孩有女人味。
实际上,双性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传统社会一贯强调两性不同的特质,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所以从小就培养男孩的男子气,给他们玩冲锋枪、坦克,要培养女孩的柔美气质,给她们玩洋娃娃、过家家游戏。然而,国外的教育学界已意识到,这是一种片面的性别教育,医学科学的最新成果证明,两性间遗传学上的生理差异虽存在但很细微,而且各种器官的可塑性较大。一个人的气质并没有 “先天就怎样”的说法。男女不同的特质,更多的是社会期待、灌输,家长训练和个人模仿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说,只要有健康阳光的人生观,言行处世积极向上,有爱心,即使是女性化的男孩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形象装扮上的审美偏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也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体现。再说,所谓的“伪娘”具有稀有性,而且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大多数男孩不会去尝试,家长们没必要过于担忧,学者们也没有必要去封杀。
龚丹韵: “伪娘”的准确定义,是用来形容具有女性容貌的正常男性。他们平时着装中性化或女性化,身上兼具男性和女性的双重魅力。有人指出,传统的京旦名角,就是我们 “伪娘”文化的鼻祖,没啥好大惊小怪。这种定义似乎更接近您提到的 “双性化”趋势?
徐安琪: “双性化人格”兼具男女两性人格的优点,由心理学家罗西提出来的。另一位心理学家荣格则有一个著名的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异性人格,如果个体人格要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就应该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因素得到一定的展现。
双性化研究的 权威桑德拉·贝姆,编制了一个著名的性别角色量表,以测量一个人的性别特质究竟是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还是未分化。几乎所有的研究均表明,具有双性化特质的男女,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自我评价等方面优于单性化者。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更富创造性,并兼具坚强、独立、温柔、细腻等各种特质。
然而,一般舆论通常接纳女性的“假小子”角色,而嘲讽男性的“娘娘腔”。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常将男性气质作为优势人格,潜意识中贬损女性特质。于是敢说敢为敢冒险受赞赏,而打扮阴柔被指责。为什么女孩就不需要坚强、独立?男孩追求美丽、柔和就贴上负面标签?
龚丹韵:按您的说法,心理学并非提倡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而是要综合吸收两性的优势。那么,性别角色的模糊,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么?
徐安琪:双性化是一种顺应时代进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心理特质,也是信息化、多元化时代性别角色发展趋势。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部分原因是社会生产对体力的要求较高。而随着电子技术、信息化的进展,女性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两性的社会定位差异势必越来越小。
在国外,双性化教育也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不强调男孩要阳刚、女孩要温柔顾家,而是强调一些两性共有的价值和品格,如独立、温和、坚强、智慧、有责任心等。国外研究中的“父亲榜样”,主要是倡导父亲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子女的成长,但少有研究表明男教师、父亲的陪伴,与孩子的男子气有直接关系。
国内在相同的应试教育条件下,学习好、当干部的女孩明显比男孩多。一部分原因归功于计划生育提升了女孩的价值,使得家长为男女孩提供同等的资源。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本能排斥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女性,不愿意雇用女员工,女性觉得如果要立足社会,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再者,男孩在生理上比女孩晚熟,所以我虽然不支持分性别教育,但支持某些专家提议让男孩晚上学一年。
进一步说,女孩受高等教育比例高,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普遍现象,这不能都归结于应试教育的恶果。此外,对女状元的统计分析发现,她们并不是死记硬背,大多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现在的考试题目越来越倾向综合素质,女孩照样出类拔萃,而在以前应试教育更明显的时候,怎么反而是男生考得好?就连《拯救男孩》一书的序言中也强调:男孩子与女孩子的差异,远远小于男孩子与男孩子、女孩子与女孩子之间的差异。
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在上世纪初就倡导妇女解放、平等博爱,从革命根据地到建国以后,更是从上而下推崇、鼓励妇女参与社会,不吃闲饭。上世纪80年代, 25-49岁年龄段女性的就业率高达95%-99%,走在世界前列。反而是近年来,妇女的传统性别角色态度开始回潮。上世纪大多数人反对 “男主外、女主内”,现在一些人似乎觉得妇女解放超前了。于是当美国、日本等国的妇女就业率持续上升时, “女人要有女人味、男人要有男子气”的因袭规范却在我国回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