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 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鲍淡如透露,目前,上海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柔性延长退休”的政策,有望年内出台。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支持者认为:随着寿命延长,60岁并不算老,尤其是女性,50多岁的年龄正是“当打之年”,“晚退”无疑是对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反对者却认为:在退休前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也交纳了社会保险,凭什么让我多干5年;另外,延长退休年龄还会导致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延迟退休是一把双刃剑,的确有利有弊。笔者认为:在普遍推迟退休年龄不能得到完全赞同的情况下,上海采取退休年龄“柔性延长”的方法,是一 种人性化的管理,这种不搞“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期待。
一是有利于让那些身体健康、学历高、经验丰富的60多岁人继续发挥余热。正如鲍淡如副局长所解释的:之所以要出台“柔性延长退休”政策,是因为越是受教育年限长的人,工作年龄越短。如果过早地让他们退休,这也是一种人才浪费。当前,上海提出柔性政策更主要的是针对这类人才。给这些需要、也有可能的人一条出路。
二是可以减轻国家负担。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大幅增加(从解放初期的50岁提高到了现在72岁)意味着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这也将会导致老人退休后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会越来越大,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而适当提高一些在重要岗位和关键部门的高端人才退休年龄,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养老金的积累,另一方面有利于减缓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三是这种“柔性”退休制度,可以让那些不愿意延长退休的同志到规定年龄时能正常退休,保证其个人利益不受影响。况且,老同志有老同志的经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魄力,老中青结合,工作才会配合得更好。
可能也有人认为:上海这种“柔性”退休制度容易让人钻“空子”,且与当前国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政策有点格格不入。但笔者不这么认为。因为离退休人员返聘现象大量存在。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居民退休后再就业率高达33%。也就是说,不延长退休年龄,仍然有不少老同志在工作。所以与其让他们边工作边拿退休金,退休金演变成了一种工作以外的额外福利,不如根据双方意愿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减轻国家负担。更何况老同志与年轻同志相比,各有优劣。即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就业渠道,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如保险、外企、销售、计算机编程工作不可能让体力与精力都赶不上的老同志做。而在一些强调经验、技术等重要的岗位(如教授、医生),也不可能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做。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千差万别,年轻人的岗位与老年人的岗位类型、性质不同,他们之间的岗位冲突不大。即使有冲突,如果年轻人的“手没劲”,“抢”饭碗都抢不过老年人,那就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学好本事学好技术才是根本。因为不管是企业还是公务部门,劳动者的竞争力永远是第一位的。难怪有人说,当前就业难该反思的该纠正的不是老人,恰恰应该是手里没有饭碗的年轻人。
另外,除国际上有不少国家的退休年龄在上升,有专家研究也发现:延长退休年龄与失业率增加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少专家建议延长退休年龄宜早不宜迟。而在当前延长退休年龄很难快速实行的现实情况下,上海出台“柔性延长退休”的政策可谓一举双赢,也给今后适时推广此项政策的一个合理缓冲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