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玲/图 来源:红网)
近日,两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举报称,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檀德馨和浙江省平阳矾矿医院潘芝芬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年第13卷第6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一文,遭到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形成了一起“连环抄袭案”。(3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普通人来讲,理解一篇论文被“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这样的复杂事实,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因此,报纸不得不专门画了一幅宛如食物链一样的“连环抄袭图”来解释这样一桩离奇的论文“论文抄袭案”。在这起纷繁芜杂的抄袭事件中,我敢保证,最后的抄袭者恐怕都搞不清这篇论文的原作者是谁。以至于 我都怀疑,假如原作者引用自己的数据,会不会被抄袭者倒打一耙,认为是涉嫌抄袭? 举报者把这起论文抄袭,称为“史上最牛的连环抄袭门”,联想起这些年频频见诸报端的论文抄袭事件中,能称得上“最牛”的已经屡见不鲜。从全文照抄到段落复制,从硕士抄袭到院士也涉嫌抄袭,从学生抄教师到教授抄学生……如果在搜索引擎里搜索“论文抄袭”这样的关键词,那些有关抄袭的新闻绝对会让你三天三夜都读不完。在当前的学术语境下,论文抄袭这样的学术不端和失范事件,只有“更牛”,哪有“最牛”? 新闻后面的跟帖,自然、真实而又无奈得让人触目惊心,譬如“很正常了”、“这年头谁不抄”、“没有时间写,连抄的时间都没有”。论文抄袭,给我们无可回避的真实与尴尬,而大众乃至学界的麻木与无奈更是凸显着这样一个事实:论文抄袭已经让公众审丑疲劳,以至于大家都见怪不怪。不是吗?正如本次事件中揭露抄袭的还是正在读书的学生;某学校教师披露造假丑闻,却被学校屡次阻拦;有抄袭被举报后,更是怒斥举报者是“出于私人恩怨,报复”。 “其他学科学术造假,要么是扰乱学术研究,要么造成经济损失,而医学领域造假,则可能会危害生命”,这是举报者对医学论文造假的担心。其实,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学术造假行为,其危害性尽管或大或小,但对学术环境及学术氛围的损害,却是致命的。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学术失范行为,绝非个例,而是几成“星火燎原”之势。而对于此类事件,除了极个别因见诸媒体后“影响极坏”者得到惩处外,大多数人顶多是内部批评,“罚酒三杯”。而那些没有被揭露的,则可以拿着这些抄袭的论文继续造成果、评职称,这样的负激励效应以及抄袭事件的小概率曝光事件,何愁抄袭者不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上学时,曾有导师语重心长告诫我们:多读国外论文,国内的大致翻翻。当时颇为怀疑,如今信然。我不知道,当论文抄袭已经让公众审丑疲劳时,学术中人的声望还有几何?这也正是尽管国内论文发表数量世界第一,其产生价值却甚是寥寥的主要原因,当我们的学术环境继续容忍这种学术不端行为,当学术品格让位于急功近利,我们就永远也无法实现学术独立和自治,永远也无法直面回答“钱老之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