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化版曾以《一本书和一座城》为题,报道重庆“一城山色、十里书香”,干部群众兴起读书的新风尚。其中,一本《读点经典》,更是成了重庆多数党政干部和中小学师生随身携带的“口袋书”。
过去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重庆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城市。重庆人深受码头文化与抗战文化的浸染,耿直、 豪爽,甚至火爆。正如有领导同志说的:重庆火锅很有名,有的男同志吃火锅,光着膀子大汗淋漓,很豪爽,可你定睛一看,身上一堆虚肉,不结实!重庆的烟民不少。不仅抽烟,还要喝酒,还有不少人“黑白颠倒”,打扑克、“斗地主”斗到大半夜,而“斗地主”的书还成了畅销书……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本初衷只为教育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读本,居 然成为全民读本,到目前已销出390万册,其中30多万册销往市外。作为编者,我的确有点始料未及。这至少说明,领导干部热爱读书者不在少数,民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一直都很迫切,而经典的魅力同样不可低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
如今各地都在倡导读书活动,着力营造书香氛围。这些活动各有特色,但也遇到一个问题:比较难找到一个开卷有益、又省钱省时的好读本。业务类、时尚类、休闲类,都可以读,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大家读经典、看精品。毕竟阅读经典,就是阅读人类的精神发育史,了解国家和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
在我看来,经典读本,首先应该是能内练“精气神”的。在个人修养上,可以促成博雅情趣,可以开阔视野;在大节上,则可以促进高尚情操与民族正气的提升。所以,它应该包括自古以来一些爱国主义、忧国忧民、关系国计民生的优美散文诗篇,在温故知新中,强化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干部群众的人文素养,为干部群众鼓劲提神。
经典读本,除了传统文化精品,还需包括革命文化精品。二者其实并不割裂。文化传统不是静止,而是流动的、鲜活的,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内容而形成新的传统。正如,薄熙来同志在《读点经典》序言中所说:“引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共产党人,在他们书写英雄史诗之时,也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文化经典。”
经典读本,还应与地域文化结合。这是文化的接近性心理使然,也是整理本地文化资源的契机。比如,收录当地历代名人、革命先烈的作品,让读者热爱家乡,加强文化身份认同。
经典读本,也应有世界眼光,兼收并蓄。中外革命领袖、思想导师的精辟言论,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均可体现。文体亦可兼及多种,篇幅以短小为宜。虽然读的是世界文化精品,但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革命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还是人的素质。如何让民众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提高城市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而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维他命”,提供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的“原动力”,方便干群“读好书”,引导民众“好读书”,提振文化软实力,正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刘明华 全国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