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重庆区县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已经制度化,领导每人每年公开接访不少于4次。今年1月初,潼南县规定:走访干部必须夜宿农家。(11月9日《重庆晚报》)
据说,该县此举是为了避免领导干部的走访流于形式。通过晚上住在农家,来跟老百姓更直接地进行交流,以便获得更有效的信息,进而帮助老百姓解决难题。从这个角度说,夜宿农家,似乎有着无数的积极价值。
这让笔者想起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乾隆爷的西行私访。夜宿农家,乾隆看到和听到了很多他在京城无法获悉的民间疾苦,也直接促成了乾隆处理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的决心和信心。但我们似乎不应忽略,那个时代没有电视等发达的媒体,乾隆在绝大多 数老百姓的脑海中,只有一个皇帝的名字,而没有真切的影子。也正因为此,老百姓在面对乾隆时,无所顾忌,敢于说真话,敢于说实话,就像东北坐在炕上唠嗑,发发牢骚那样。
可如今,时代不同了。媒体飞速发展,县长的模样早被老百姓获悉。况且,哪个官员的走访后面不跟着一些相关部门的领导?老百姓的疾苦,有一些自然悲剧,但同样不能回避一些人为制造的丑陋和龌龊。可以想象,当一个老百姓一边面对貌似可以解决问题的县长们,一边却要时刻提防在身后虎视眈眈的当地官员,此情此景,就算县长们天天住在老百姓家,又能倾听到什么实际声音,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当地防治官员走访流于形式的想法值得表扬,但夜宿农家,无法查实,无法落实,没有任何意义。给领导填苦恼,给农民填苦恼,更似一种政绩冲动。在笔者看来,与其把一些走访搞的极其隆重,几乎弄成了视察或者指导工作,倒不如官员们变化堂而皇之的走访为暗访。
事实上,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的很多视察场景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这点早就不新鲜了。也正是这种人为的安排,让所谓的体察民情,近乎成了地方变相汇报政绩的傀儡。而在这种权力的逼迫下,民意、民生无法得到真切的传递,取而代之的是政绩的解说和吹捧。这样的民意,这样的民声,就算从夜宿的农家中获取,或许也只能是一种悲哀的传递和无声的泣诉,无法代表真实。
我们似乎应该相信干部走访或者接访可能带来的一些制度上的进步和为人民服务上的行动。但我们更希望,类似的走访和接访能够成为老百姓与官员的单线沟通。简言之,也就是希望,在并不公正的权力空间中,给老百姓创造一个说真话的氛围,要比干部们睡在哪,在哪接访或者接访多少次更重要,更具可操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