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收拾屋子、扔东西。”近日,《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作者袁春楠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此定义“整理”。同时,她也分享了作为一名职业整理师的所见、所感。 “整理”不是简单的收纳与丢弃 如袁春楠所说,在很多人看来,“整理”的定义再简单不过:收拾屋子、给物品归类……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袁春楠用自身经历举了个例子。由于从小没有整理物品的概念,到30岁时,累积下来的物品存在箱子里,已经快堆到了天花板。几乎同时,她遇到了第一个人生低谷:失恋、被裁员。 为了转移注意力,她把精力放在了整理物品上,筛选、淘汰、分类……当房间有了充足“留白”后,头脑也似乎跟着变清晰了,开始考虑30岁之后的人生规划。 “我给日常用品贴上标签,便于准确找到它的归属。然后把心得记录下来,发在网上。”袁春楠说,接下来就是从有形整理到无形整理的过渡,“当‘整理’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后,就可以用在更广的领域。比如确立一项清单,在规定时期实现它”。 她说,整理是一种“软项技能”,“通过整理物品,慢慢上升到管理的阶段,让自己变成一个能够实现自我管理的人,去规划家庭、生活以及职业生涯”。 职业整理师的日常是怎样的? 2018年5月,袁春楠正式开设工作室,成为职业整理师,每天从早晨九点工作到下午四点半。她因此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群。她在工作中发现,很多请她做上门整理的家庭,某段重要关系都有出现危机,“服务的客户有不少资产过亿,但多少都在情绪上存在一些问题”。 “有一位客户,住的是两居室。在7年的时间内,一个房间已经堆满了杂物,甚至连房门外楼道里都是她的东西。”一个案例给袁春楠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她和丈夫的关系有裂痕。第一次见面就拉住我聊了2个小时,特别能让人感受到倾诉的欲望”。 通常情况下,她为一户人家上门整理,一天时间淘汰出的东西就有五大袋那么多,按一袋50斤算,总计大约250斤,“更夸张的还有。前几天到一位客户家里,虽已经淘汰过一部分物品,但仍然在我们整理的两天时间内,丢掉了约500斤的东西”。 “我们这个职业的深层含义,其实就是帮助大家找到自己的内在需求,真正需要什么?有必要留下来的是什么?”袁春楠说,通过这些,达到释放负能量的目的。 她说,在中国职业整理师听上去还很新鲜,但在国外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整理师这个职业实际是通过整理物品传递一种理念:避免重复购买,避免浪费资源。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用‘买’来填补欲望,而是要把精力放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整理生活意义在哪里 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物品整理和自我管理?袁春楠建议,碎片化的时间,一样可以被利用起来。比如用晚上5到15分钟的时间,可以整理好第二天要带的东西、要穿的衣服……袁春楠说,从一点一滴培养,累积起来便会形成习惯。 她把整理大概分为5+1个步骤,即清空、分类、简化、收纳、定位,最后是留白。履行完成后,自己和家庭成员会知道家里什么东西在哪,大家的无效的沟通可以减少80%以上,“‘定位’也是希望大家能保持一种留白,剩下的东西都是自己喜欢的有用的”。 “一些见证孩子成长的东西,可以保留一件最想替孩子保留的实物,留在衣橱某一个小收纳盒里面,留给他当做人生回忆就可以。”袁春楠说,人生其实分为不同版块,“整理”的本质是我们对当下自己的状态不满。 她颇为看好整理师这个职业,“‘整理’能够帮大家舍弃不必要的东西,为生活做减法,也不必将精力消耗在无谓的物品管理上,从而有更多时间寻求理想的人生和职业状态。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这正是很多人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