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不少北京市民都在马路边上看到过“东方宫中国兰州牛肉拉面”这个招牌,这一品牌从2013年开始进入北京,目前已经开了大约100家门店,扩张速度惊人。然而,它在深圳却遇到了麻烦。
今年7月9日,东方宫在深圳开设一家门店,遭到对面两家青海化隆人开的兰州拉面馆的抵制,最后不得不分别赔75万元和40万元才了事。今天,东方宫清真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俊告诉《天下公司》,遇到这种情况,要么给钱,要么就只能打架:
马俊:人家天天打着我不让我开业,组织一帮人像老头老太太躺到我店门口不让我营业,给警察打电话也不管,我们没办法就给了他们保护费,这样人家就让开了,也不来骚扰我们了。所有城市都这样,包括我们在北京的两家店,要么给钱要么打架,你打赢了就可以开业,打不赢就不让开业。
说起来,青海化隆人对兰州拉面这个品牌在全国的推广有莫大的功劳。从上世纪80年代代开始,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不少人,就开始到全国各地开拉面馆。最初的招牌是青海拉面,因为兰州拉面名气更大,后来就换上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渐渐地,兰州拉面馆开始遍布大江南北的街头巷尾。
化隆全县20万人口,有1/3的人在外做拉面生意,拉面馆开了1万3千多家,一般都分布在一线城市群,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东方宫总经理马俊说,青海人有个规矩:300到500米内不许开第二家兰州拉面馆,他们的市场是靠拉帮结伙,欺行霸市打开的:
马俊:全国各地做牛肉拉面的很多,包括宁夏、新疆、甘肃、陕西,他们拉帮结伙后不让别人开,就让自己人开。别人要是开店的话,他们就打砸抢,弄的别人都不敢在全国开,不是说他们退出来的,而是被他们的胁迫之下不敢开店。所以牛肉拉面成了他们青海人独家经营的东西。
然而,青海化隆人对此却有另外一番说法。青海省拉面服务中心董事长马青云说,其实跟东方宫打架的不只是青海人,甘肃人也跟他们打,因东方宫破坏了行规。
据马青云介绍,目前全国有10万家左右的兰州拉面馆,经营者来自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将近30年来,大家已经形成了行规,就是在一家拉面馆数百米内不开第二家。但是,这两年东方宫作为一个“搅局者”突然出现在市场上,给市场带来了混乱。
马青云:全国拉面店有一个行规,而且这个行规已经延续了将近三十年,全国的十万家拉面店九万多家都是小规模式的,所以你不能因为一个东方宫把把这些全都毁掉,不是说我们害怕他们来击垮我们这种小规模的拉面店,就怕他破了这个规矩以后,中国这个市场有限,如果你一定要破掉这个规矩,那全国十万家拉面店就全乱了。
除了店铺位置之争,围绕着兰州拉面还有工艺,甚至是文化之争。有兰州人说,只有外地人才把兰州的牛肉面叫做“兰州拉面”,我们本地人从来都叫“牛肉面”、“牛大碗”、“牛大”等等。
另外,很多兰州拉面馆做出来的面在味道上,跟兰州本土的牛肉拉面也有很大差异。正宗兰州牛肉拉面的核心是汤料,往往是秘制、祖传的。在兰州,仍有老牌面馆的老板每天清晨五点去店里独自配汤料的传统。
有人说,化隆的拉面只是向兰州拉面学到了五成功力。而东方宫总经理马俊则说,化隆拉面的汤不是熬出来的,而是作料兑出来的:
马俊:兰州牛肉拉面是按着我们的工艺传统做的,要煮牛肉要兑汤,汤里面我们要放几十种秘制的调料,然后还要放老鸡、油骨等材料,经过长时间的熬制,然后我们在经过自己的工艺加工以后才能配上牛肉拉面的汤。但他们虽然面是拉出来的,但不煮牛肉也不煮汤,他们就拿调料、开水、牛油等兑出来的汤,就当做牛肉拉面的汤这样做出来了。
一位兰州本地人士告诉我们,青海人做的所谓兰州拉面和真正兰州拉面差别确实很大:
兰州本地人:我去了重庆等一些地方,尝尽了青海人做的牛肉拉面,觉得他们做的面不软,感觉他们没有吸取牛肉拉面的精髓,只是把招牌打出来了,大家一看招牌就以为是兰州拉面,东方宫属于一个比较高端点的,像大饭店规模的一种,但一般更多时候兰州人吃拉面都在早晨吃,像重庆小面一样,我们一般都找这种平常的小店。
由于成本和管理的问题,兰州本地的拉面品牌一直没能在外面的市场上立稳脚跟,直到2012年,东方宫的加盟连锁方式才让兰州本地的牛肉拉面突然拉开扩张阵势。
据马俊介绍,东方宫对外扩张以加盟为主,加盟店与直营店的占比是10:1。为了保证品质统一,东方宫采取统一技术培训、原材料采购选择同一品牌的模式,由总部定期检查督导。不过,迅速扩张的东方宫似乎引起了同行的侧目。天亮餐饮定位咨询机构创建人赵天亮认为,拉面行业应该避免恶性竞争:
赵天亮:拉面这个品类,实际上前几年确实没什么领导品牌的,后来出了一个马华拉面,又出了个东方空,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发展路径应该是走餐业化,也就是说,从拉面这个大的品类中分化出小的品类来,不应该恶性竞争,应该共同把这个品类做大,做大的同时再你占领你的山头我占领我的山头。(记者赵珂 实习记者吴江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