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的老许像往常那样,巡视野放朱鹮筑巢孵化情况。当他来到一棵树下时,隐约听到“唧唧”的叫声。他立马掏出望远镜观望,只见一个小脑袋正从巢内探出。这一幕让老许喜出望外,小朱鹮终于破壳而出了。据浙江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总站,这是继中国北方地区朱鹮野外自然繁殖成功后,南方地区朱鹮野外繁殖首次成功,是中国朱鹮种群扩大的一个重大突破。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素有“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浙江省是朱鹮易地保护的战略性分布地。
2008年4月,浙江大学和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联合,在下渚湖实施了“朱鹮异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当年,便从陕西引进了5对朱鹮,在下渚湖“安家落户”。随后,朱鹮顺利繁育后代,至去年,此种群数量已达到146只。
2014年11月12日,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实施了朱鹮野化放飞计划,当天,33只朱鹮飞出笼舍,回归大自然怀抱,历时6年的“朱鹮异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朱鹮野化放飞只是一个仪式,人工繁育的朱鹮到了野外,能否生存,能否繁育后代扩大野生种群,这才是最让人牵挂的。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的工作人员经过数月密切跟踪观察,发现这批野放的朱鹮不负众望,它们经受住了野外环境的考验,顽强地生存着。
2015年1月下旬,工作人员观察到,野放朱鹮的羽毛变色了,这预示着,朱鹮开始进入繁殖期。此后,便有7对朱鹮经常“成双成对”地活动。
进入3月,据工作人员观察,朱鹮衔着树枝飞来飞去,开始筑巢了。
4月初,基地工作人员找到了朱鹮巢,不久,他们观察到朱鹮开始轮番卧巢,朱鹮已经产蛋,正在孵化。
如今,小朱鹮破壳而出,说明野放朱鹮繁殖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南方地区朱鹮野外繁殖首次成功。
“其实朱鹮在野外生存很不容易,它们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能够在野外繁殖孵化则更难。”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朱鹮异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负责人方盛国说。
据了解,朱鹮一年产卵一次,只有2-3枚,而成功孵化的往往只有一枚,两枚极少见。在野外自然环境中,朱鹮在配对、交尾、筑巢、产卵、孵化每一个环节中,都极易出现问题。
德清自2014年放飞的33只朱鹮,只有3对筑巢繁殖,目前为止,只发现一只雏鸟。现在,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密切观察小朱鹮的生长情况。
记者了解到,小朱鹮破壳而出,并不等于它能成活,还要经历艰难的育雏期。
据悉,中国南方曾经是朱鹮的家园,50多年前,在德清下渚湖一带还有朱鹮的踪迹,但此后便消失了。如今,随着朱鹮野外放飞和自然繁殖的成功,朱鹮又将翱翔于本就属于它们的南方绿水青山中。(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