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大年初四一大早,在陕西泾阳县大堡子村,孙维德家门前聚集了村里的老老少少。唢呐、铜锣、大鼓敲奏出了喜庆欢快的韵律,让人感到了些许过年的气氛。
“这个不用给钱,从家中拿一些瓜子、花生或香烟就可以了。”孙维德说。
泾阳县地处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位于中国领土的中心位置,被誉为大地原点。是一片沧桑古老、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土地,淳朴的传统风俗和民俗文化保留至今。
随着中国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乡村再难重现以往过年的热闹场景。“锣鼓队今年弄得不够热闹。”“村里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是村民们在过年常常“抱怨”的话题。
按照当地的风俗,大年初二至初六,村上都会组织锣鼓队“闹春”,以讨来年的红红火火。而作为“辛苦费”,村民亦会发烟发干果以表感谢。
据村民介绍,锣鼓队一般由村口的人家开始,一直到村尾结束,挨家挨户地“热闹热闹”。每到一家门前,“尾随”而来的村民便将这家围堵得水泄不通,笑骂着哪个敲锣的“不给力”,哪个打鼓的气势不够。间或有小孩往人群中乱扔炮仗,便招来家长一顿责骂。
“以前锣鼓队人数庞大时有上百人,现在稀稀拉拉就剩二三十个了。”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孙创盾说,这两年村里逢年过节气氛的“消亡”,锣鼓队也是“挑三拣四”地找一些家里有人的住户,也没那么多人看热闹了。
“吼秦腔、闹社火,现在年轻人不好这一口”,村民孙建邦说,现在每次过年回家,除了年夜饭和正月拜年的两三天,一家人集体行动之外,剩余的时间都和外出打工的老乡们聚在一起。“在家呆不了几天就要走,趁过年大家碰碰头,商量一下来年上哪挣钱去”。
“直接原因是青壮年人口的流失。有些年轻人进城打工、扎了根。过年也不回来,甚至举家迁往城市。”孙创盾表示,而锣鼓表演毕竟是个力气活,没有了年轻人,总不能让一群老头去吹吹打打吧?况且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唢呐、铜锣之类的乐器。
铜锣手张犬娃说,以前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之时,都会有一些炮手、锣鼓队“不请自来”,甚至还会出现“撞车”的情况。“彩声、太平、石板这些个曲目恐怕再过几年就没人会了。”张犬娃不无担心地表示,年轻人对此类民间演艺的“嗤之以鼻”,使得不少传统民俗表演日趋消亡。
在上海一家外企供职的“80后”张坤告诉中新社记者,因为日子越来越好,对过年也没有了太多的期待,这也使得不少农村过年时的民俗节目“辉煌”不在。但相较于城市中的“年味”,常年在外漂泊的他更愿意“闻到”家乡锣鼓的“味道”。
村民王彩娥说,尽管锣鼓队“气势”消减了,但村里人还是很愿意听到那震天的“闹春”之声。“农村讲究多,除了贴春联挂灯笼走亲戚,过年最喜欢听到的就是这锣鼓声了。”王彩娥直言道,有了锣鼓声的村子“年味”才会浓。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孙创盾说,其实锣鼓的喧闹不仅仅是“闹春”之声,更是一种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使人们能够记住那暖暖的乡情。(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