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13年实现了7.7%的增长速度,这一增速是美国的4倍多。在全球经济仍面临市场需求疲弱、增长率偏低等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堪称世界经济中的一抹亮色。
增速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7.7%的增速不仅高于发达经济体,也高于新兴经济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说。
资料显示,2013年全球经济增 速为2.4%,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增长1.9%,比上年放缓0.9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下降0.4%,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济分别增长1.6%、4.7%和1.9%,增速分别比上年放缓1.9、0.3和0.6个百分点。
2013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第六个年头,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脆弱,发达国家失业率较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如果看到中国的成绩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的,7.7%增速蕴涵着更高的含金量。”许光建指出。
我国2013年的GDP增加值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相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指出,经济体总量大了,经济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是世界普遍规律。中国7.7%的增速仍是相当快的,我们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自信,排除干扰,做好自己的事。
主动“调速”为转型
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是“调速”而非“失速”,是一种主动选择。
“中国恰如一艘巨轮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船长正试图让它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增长航道上。”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室主任周天勇指出,过去十年,我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厂、修路和发展房地产,刺激国内经济爆炸性增长。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到去年,产能过剩矛盾凸显,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乏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周天勇说,2013年中央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主动放慢投资速度,淘汰过剩产能,将经济增长的虚火降下来,还稳住了就业和物价两大问题。
许光建认为,现阶段经济增长7%至8%,正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会呈现几个突出变化:发展速度从过去两位数超高速增长转向一位数的较快增长,更加注重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发展动力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引领,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结构更加注重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目的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调结构强壮筋骨
降虚火,调结构,中国开始走上强壮筋骨的发展道路。
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巨变。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是一个标志性转折,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到新水平。”王军说。
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进一步提高。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1个百分点。周天勇指出,高技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核心,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的骨干正在成长。
区域结构进一步改善。2013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远高于东部的17.9%,区域发展不平衡正在改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增长,印证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提高: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7.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私营企业增长14.8%。
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7%,至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4%,至8896元。
“在数字背后,是中国人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许光建认为,各级政府开始在教育、医疗、节能环保和污染控制等涉及公共服务的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广大民众将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中国调结构惠民生,让经济真正强壮起来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续不懈地坚持走下去。”许光建最后强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