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2013年前11月中俄贸易额增长0.5%,同比增幅下滑超过十个百分点。2013年全年双边贸易水平能否超过2012年还有待12月的数据,但增速下滑几成定局。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中俄贸易额为810.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5%。其中中国对俄出口445.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中国自俄进口365.2亿美元,同比 下降10.1%。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全球经济颓势是导致中俄贸易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她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关联度和依存度非常高,而外贸则直接受到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
近20年来,中俄经贸合作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双边贸易额增长14倍。然而自2012年开始,外部不利因素对两国贸易的影响开始显现。2012年,尽管中俄贸易额达到了创纪录的881.6亿美元,同比增长11.2%,但这一增幅明显低于2010年的43.1%和2011年的42.7%。2013年上半年,双边贸易在金融危机后遭遇首次负增长,降幅达1.2%,下半年有所回升。
李建民指出,由于俄罗斯产业结构多年来并无明显改善,自身经济缺乏增长点,据预测,今年俄罗斯经济增速将出现3%左右的下滑,出口也由历年两位数的增长变为今年1-11月的负增长。而中国正处于从投资促增长向内需拉动的经济转型期,今年也主动下调了经济增速,因此大宗商品进口出现下降,这些因素都导致中俄贸易减速。
李建民认为,在全球经济形势没有明显好转之前,中俄贸易增长乏力的现状短期内难有突破性改变。尽管贸易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未来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仍存在诸多积极因素。
李建民指出,中国连续四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也没有从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退出,说明两国贸易依然保持着发展的势头。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说,中国自俄进口的石油等产品属于战略资源,中俄两国加强能源合作,对中国意味着能源供应来源可靠性和多样性的提高,对俄罗斯则意味着向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开辟了新的销路。互利性和经济互补性决定了双方有很强的合作意愿。
孙壮志说,外部不利因素反而增进中俄合作。双方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抵御危机的愿望更加迫切。两国今年在能源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两国石油公司签署的协议,俄将在未来25年每年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石油。6月,中石油宣布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签署收购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20%股份的框架协议;10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扩大东西伯利亚上游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李建民说,这是两国油气领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从传统石油贸易步入上下游一体化合作阶段。
今年9月,持续十余年的中俄天然气谈判取得突破,双方首次签署供气框架协议。李建民认为,天然气购销合同一旦签署,将对两国贸易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传统的货物贸易,两国在改善双边贸易结构,提升合作质量上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今年5月,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领导人座谈会在武汉举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姜毅指出,两国地区合作从边境相邻地区向内地的扩展是两国务实合作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亮点,对于提升两国合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郭晓琼博士则认为,两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作预示着双方地区合作的深入和升级。
中国商务部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俄罗斯累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4.2亿美元,近十年来平均增长40%以上,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海外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今年4月,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率领俄政府经济部门和实业界代表团在北京举行大规模投资推介活动,承诺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推动俄中投资合作。
12月初,位于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宣布,该市正式被国务院批复为中国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市。李建民认为,这是两国在金融领域的重要举措。从短期看,此举有助于活跃中俄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从长期看,将有助于产生人民币和卢布之间的汇率形成机制,从而对两国贸易和大项目合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建民指出,中俄在能源、投资、科技、金融、地区合作等领域的诸多成果为双边经贸合作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有助于增强中俄贸易抵御外部不利因素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