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是否介入,欧洲国家普遍持不大欢迎的态度。为什么不欢迎?当时的不少欧洲媒体就认为,IMF插手将是欧洲的“屈辱”,不仅暴露欧洲的无能,而且将使作为IM F股东的美国和中国得以介入危机。
但欧盟却迟迟不伸出援手,以至于时任希腊总理的帕潘德里欧威胁说,如果欧盟还不赶快出钱,那希腊只能转向IM F,这将是“最后一招”。最终,“最后一
招”成了“常用一招”,IM F除介入希腊危机外,还不断深入欧洲的心脏。
IM F从不受欢迎的外来者,到现在被期盼成拯救危机的主力军,欧洲人的态度发生了近乎180度的大转变。欧洲人自然不做亏本的买卖。从表面看,拉IM F入局,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欧洲获得了难得的资金。第二,以IM F为名筹措资金,风险世界各国共同承担,但利益则为欧洲独得。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笔者看来,通过拉IM F介入欧债危机,欧洲不仅获得了资金的胡萝卜,更获得了一根执法的大棒。而执法的对象,自然是希腊、意大利等“笨猪国家”。
这其实最符合德国的心愿。根据欧洲媒体报道,早在去年3月,在希腊危机全面恶化前夕,德国政府即确定了援助希腊的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希腊必须是已经无法再从信贷市场融资;第二,IM F必须对任何救助计划作出“重大贡献”;第三,欧盟国家必须同意在现有规定之外,协商保证预算制度的“额外手段”,因为现有规定未能阻止希腊背负巨额债务和赤字。
所谓“额外手段”,即对违反财政纪律国家,实施惩罚。德国之所以要将该权力委任给IM F,就在于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德国于是对IM F寄予厚望。而IM F也确实是挥舞“大棒”的好手。对于德国的美意,IM F其实也心有戚戚。不久前戛纳峰会之所以让IM F监督意大利,正是看中了IM F的“抡大棒精神”。
至于对其他国家,比如美国和中国可能会介入欧债危机的担忧,这更多属于冷战思维的抹黑。如果论份额,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IM F的份额列第一,大大超过美国,更别提份额没有美国小半的中国。
IM F成了德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当然,从现实来看,作为国际主要金融机构,IM F在应对欧债危机中发挥更积极作用,显然是可取的;另外,通过向IM F融资间接救助欧洲,相对来说也有助于降低出资者的投资风险。但IM F被德国拉上战车,全身心去趟欧债的浑水,如果没有自身的准则和利益保护机制,难免有“慷世界之慨”和“当炮灰”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