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物种在1970年至2010年间减少了39%,而且这一下降趋势未显现出减缓迹象,栖息地丧失从而为人类用地出让空间,农业、域市开发和能源生产用途依然是主要威胁,猎捕次之。
淡水物种地球生命力指数平均下降76%。淡水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丧失、污染及物种入侵。水位和淡水生态系统连通性的变化,比如灌溉和水电站大坝引起的变化,会对淡水栖息地产生重大影响。
海洋物种在1970年至2010年间减少了39%。其中,在1970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叶这段时间,降幅最大,此后趋于稳定,直至最近再次出现下降期。热带地区和南大洋的降幅最为显著,呈下降趋势的物种包括海龟、鲨鱼和大型迁徙水鸟。
“仅仅40年时间,全球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在《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发布会上说。
WWF还警告,到2050年三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需求。
地球生命力一直在降低
WWF每2年发布一次地球生命力报告,从1998年报告首发以来,可以看出地球生命力就一直在降低。
地球生命力指数(LPI)由陆地、淡水、海洋生物群落三个独立的指标组成,由伦敦动物学学会提出。根据WWF发布的最新报告,在地球生命力指数中,从1970年到2010年,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减少了52%;其中淡水物种数量平均下降了76%,平均下降量是陆生物种和海洋物种的2倍。
热带地区的物种数量下降的降幅最大,其中拉丁美洲的降幅高达83%。
《报告》认为,栖息地的丧失与退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因素,渔业、狩猎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
2050年地球人口将达96亿
从这份报告中看到,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同时,人口和人均消费的增长正驱动着全球“生态足迹”(人为满足其需求而利用的所有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和, 包括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渔业用地等)的增加。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已经超过了自然可再生能力的50%,需要1.5个地球才能承载目前人类的生态足迹。而未来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报告预测,到2050年,地球总人口将达96亿,届时,3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需求。
如果从国家间来看,高收入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是低收入国家的5倍。人均生态足迹最高的10个国家分别是: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丹麦、比利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新加坡、美国、巴林岛和瑞典。
WWF认为,生态超载是因为人们砍伐树木的速度超过了它的生长速度,捕鱼量超过海洋的供给能力,或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了森林和海洋的吸收能力,这造成自然资源储蓄量减少,废弃物堆积的速度超过其可以被吸收或循环利用的速度。
如何破解?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中国资源生产效率提高已经赶不上人均消费增长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WWF中国总干事卢思骋说,WWF正致力于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虽然现状如此,报告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了扭转局势的行动方向。在上海,政府鼓励屋顶太阳能装置在家庭和商业楼宇的应用。在四川和陕西,WWF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合作推广周边农村社区节柴灶项目,大幅提高灶具燃烧效率,减少碳排放并促进保护区森林植被的恢复。
这些案例证明,只要采取合理措施就可以实现降低生态足迹和减缓生态多样性降低趋势的目标。如果更多公众、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做出转变,一个生机勃勃的地球必将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