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的建设辞典》时隔20年后再出版,在整部辞典的1015个词条中,1/3是新词。小村官、网络反腐、带病提拔、群体性事件等被收入其中,而“修正主义”一词被删除。(9月4日中国新闻网)
所谓辞典,就是对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的工具。辞典要成为工具,不仅内容要宽泛,而且表达要规范、解释要准确。
党建辞典作为党的建设方面的工具书,按照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进行修订,将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些名词收录其中,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到底应当如何筛选、如何取舍,也需要认真斟酌和推敲。
众所周知,辞典不同于一般的工具书,也不同于法律、政策、文件,它有时代性的特点,但又不局限于时代 ,它需要考虑政治因素,但又不能受制于政治。它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收录所有与之相关的名词,并对这些名词作出准确、规范的解释和说明。
从此次党建辞典的修订情况来看,在1015个词条中,新增加的名词多达1/3,一点也不奇怪。毕竟,二十年没有修改,社会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增加新的名词是理所当然的事。关键是,这些新增加的名词,是否代表了某一方面的含义,是否可以作为党建名词收录其中,而“过时”的名词是否就应当取消,也值得探讨。
譬如“小村官”一词,笔者认为就表达不够妥当、不够规范。何谓“小村官”?是从年龄的概念还是地位的概念,如果是从年龄的角度考虑的,那么,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年轻人该如何称呼呢?如果是从地位的高低来判断的,那就更不可取,它会产生许多歧义。按照专家的解释,“小村官”主要是指那些“大学生村官”,那么,为何不直接用“大学生村官”这个词呢?
再如“群体性事件”,说实在的,这一名词本身就存在许多“火药味”,而每当看到这一名词,就会让人与不明真相、一小撮等概念联系起来,与群众“闹事”等联系起来,让群众看了以后心里不太舒服。因此,在编纂时必须考虑这样的负面作用。
而在辞典修订过程中,将“在现实的党务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不再使用的历史名词删掉”就更不应该了。因为,辞典修订不是政策修订,辞典收录的是一切与之有关的名词,不存在过时不过时的问题。即使现在不再使用的名词,也必须继续保留在辞典之中,以便于后人能够通过这些名词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如果按照党建辞典修订的做法,《辞海》完全可以缩版,可以将古代传下来的名词全部取消掉。那么,编纂《辞海》还有什么意义呢?
而事实上,名词本身是不存在政治、立场、历史、时间含义的,譬如“修正主义”,虽然现在不再用这个词了,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词确实有着很多的意义。不能因为现在不能用了,就认为这个词没有历史地位了。
所以,对党建辞典的编纂来说,还是要更加规范、宽泛一些,既要有利于添加新的名词,也要对历史负责,保留那些具有历史痕迹和特点的名词,以全面、客观、完整、公正地反映党的建设情况和历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