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题:世界抗疫之战的启示——写在2020年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达2020万之际 新华社记者孙萍 包尔文 2020年8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突破2020万。这一巨大数字,折射出疫情之猛、抗疫之艰。 当百年大变局遭遇世纪大灾疫,各国安全观、价值观、合作观、治理观经受洗礼。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取决于当下的选择与行动。 生物安全攸关人类生存发展,实现普遍安全是时代的呼唤 理查德·霍顿是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总编辑。在最新著作《新冠肺炎灾难:出了什么问题,如何阻止其再次发生》中,霍顿对这场疫情发出追问。 追问的何止霍顿一人。新冠疫情已成为人类集体大考时刻,也成为人类集体反思契机: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实现普遍安全? 从战争、冲突等传统安全威胁到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人类的安全认识不断拓展深化。一百多年来,从西班牙大流感到各种新型流感,从艾滋病到埃博拉、非典、寨卡……各种传染病多次暴发,不断警示人类要防范生物安全风险。
然而,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已造成全球70多万人罹难。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国际关系、世界格局都受到剧烈冲击。警钟再次敲响! “人类统治地球最大的威胁是病毒。”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乔舒亚·莱德伯格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 4月12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中国援助伊拉克防治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将CT设备搬运到机房后与伊方人员合影。 新华社发 人类安全问题在新冠疫情中骤然突显,安全的联动性、跨国性也更加突出。新冠病毒不会与人类“对话”,发动攻击时不分国家、种族、信仰、贫富。疫情随时可能从一国蔓延至其他国家。面对疫情,没有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各国共迎挑战、共谋安全才是正确选择。 “我们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实现普遍安全。”这是中国领导人的真知灼见。 只有实现普遍安全,世界各国才能共享和平与发展的阳光。 无论采取哪种危机应对模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必须置顶 俄罗斯国家杜马教育委员会主席尼科诺夫指出,2020年的这场世纪疫情,引发了关于人类价值观的争议。 各国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在抗疫中可能要考虑多种因素,采取不同危机应对模式。但生命重于泰山,守护生命理应是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也是人类文明的应有之义。生命权、健康权作为“关键人权”,不仅应成为各国抗疫根本出发点,也应成为各国面临挑战时的首要考量。 然而,在缺少充分科学支撑情况下宣扬“群体免疫”,疫情高峰期重启经济,置养老院中老人于不顾,将承担不起治疗费用的穷人拒之门外,不顾病毒传播风险开展竞选活动……个别国家在疫情大考下,走上了政治利益至上、资本利益优先的歧途。
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众志成城,以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投入疫情阻击战;白衣战士逆行出征海外,以同舟共济和守望相助的情怀帮助他国救治患者。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抗疫价值观闪耀出人性光辉。
巴基斯坦学者马哈茂德-哈桑·汗说,中国对疫情的处置及时、有效、透明、负责,国际社会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大国须在危机中合作担当,团结应成为抗击疫情叙事主线 这一幕令人动容。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不久前在记者会上眼中含泪哽咽发问:“难道我们就不能放下分歧,团结起来抗击疫情?” 回望百年,从二战到“9·11”恐袭,再到全球金融危机,人类依靠合作共渡难关。“团结起来”,对战胜危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却成了“稀缺品”,连国际组织都在反复大声呼唤。
个别大国虽有强大科技资源和先进医疗水平,但面对疫情大考的表现却令人瞠目。究其原因,自私、狭隘在作祟。在国内,把疫情当成武器互相攻讦;对外,截留防控物资、抢夺疫苗技术,还任意抹黑、甩锅卸责。 霍顿不禁在英国《卫报》发声:一些国家正在篡改历史,遮掩失败!“疫情不应是政府之间发生冲突,而应是各国人民休戚与共的时刻。”
“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唯有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中国领导人的声音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响起。 新冠疫情是全人类共同危机,战胜疫情是国际社会共同任务。《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科尔容巴耶夫认为,个别大国的自私霸凌行径只会阻碍国际社会共同御敌,也妨碍全球多边合作机制发挥效能。
从国家层面到全球层面,负责、担当、团结、合作都应是抗疫答卷上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危急关头,大国更须担负起对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责任,积极推动全球抗疫合作,全力维护人类健康福祉,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