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餐饮浪费”可以说是最近这段时间的全社会热词之一了。习主席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人人从小就会背的古诗就一直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粮食。不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知不觉中我们却忘记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多少付出举手之劳就能实现的节约行为,却被我们忽视了?明知吃不完,却要做一大堆;明明可以打包,却要剩下;明明可以妥善保存,却因为不注重保鲜手段而让食物坏掉…… 其实,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没有那么难。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节约方法呢? 吃多少买多少 冷冻食物宜分成小份储存 在购买食物前做好计划、列好清单;在超市和菜市场购物时,尽量减少冲动消费。比如,可以根据当天家庭的就餐人数确定购买的食材量,既保证新鲜又避免浪费;也可以留意家庭每个人的喜好,避免出现买了又没人吃的情况;另外,要根据不同食物的保鲜期长短做好统筹,保质期短的食物可以少买一些。 对于需要冷冻的食物,可以先分成小份再储存进冰箱。比如肉类,如果一次性买得比较多,可以切成小块,分别装袋冷冻储存,吃的时候取一袋就行,避免了大块冻肉每次做饭前的反复解冻,延长了肉类的保鲜期,减少食物浪费,也控制了食物的摄入量,实现合理膳食。 除了肉类,面条这类买来可以冷冻的食物也可以分成小包装进行保存,一次吃一份。 吃多少做多少 家庭饮食中尝试小份菜和分餐制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议,每人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每周吃鱼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 在家庭日常饮食中,我们就可以合理借鉴这些数据,将食物做成小份菜,多备几种,既可以实现食物多样化,保证营养摄入,又能减少浪费。 如果上班族工作比较忙,做到每顿饭精准计量食物的重量确实有困难,但不要紧,我们也可以从简单推行家庭内部的分餐制开始,每个人保证吃完自己的这份食物,长此以往,就可以对自己的饭量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控制,实现“吃多少做多少”。 其实,倡导合理膳食的意义不仅在于避免了食物的浪费,这种生活方式还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健康,从膳食层面就大大减少了因为不合理饮食而造成的相关慢性病,打好全家健康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充分利用剩余饭菜 保存食物有妙招 实现节约,充分利用食物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加工、储藏食物得当,就能减少产生食物“垃圾”。家庭饮食中存在剩饭剩菜是在所难免的,全部扔掉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浪费,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处理一下就能做出一顿美味佳肴。 不过,剩菜剩饭的储存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吃不完的肉类要加盖冷藏保存,而叶类蔬菜则不提倡再储存了,最好一次性吃掉。在蔬菜中,根茎类蔬菜才适合再次加热。 需要注意的是,剩余的食物要用干净器皿盛放,并在短时间内尽快吃完,一定注意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食用,即使保存在冰箱里也不要太久。 在外用餐常打包 点餐注意“量力而行” 在近期许多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不少人的消费心理存在“爱面子”的成分,一不小心就点多了。有时候自己做东请客吃饭,觉得要多点菜以示热情大方,结果却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在外吃自助餐时,也有部分顾客抱着“宁浪费不吃亏”的消费心理,过度取餐,使得自助餐成了餐饮浪费的重灾区。这些心理可以理解,但如果这种行为过度,就必须警惕了。 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不应摆阔气,乱点一通;如果饭菜实在吃不完,也要尽量打包带走。做到按需选取,人走桌净,剩菜打包,拒绝铺张,不讲排场。 在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指导下,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近期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其中的内容除了以上提到的“按需选购,加工、储藏食物得当,减少产生食物‘垃圾’;促进合理膳食,落实‘光盘’行动,适量点餐等内容外,还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推进食育,培育节约习惯。 倡议书中写道:加强对学生“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习惯和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小手拉大手,全家齐动员。 与身边亲友互相监督,培养家庭成员的“食育”理念,是一种会让人获益深远的意识。这一点,在我国的膳食“宝典”、《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也早就说明白了: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节约粮食是一种时尚,是新的生活潮流。如果您是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孩子的“饮食教育”,言传身教培养他们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比如,日常要经常告诉孩子,吃饭要定量,不能贪多。在食物上给孩子一种观念:不要攀比,以节约为荣。 要知道,无论我们怎么富余,节约粮食永不过时。珍惜食物、反对浪费是一种美德,也是尊重劳动的体现,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