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网约车,难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22 16:13   

自动驾驶,下半场的新赛道?

如祺出行在招股书中称,网约车行业存在若干颠覆性创新的机遇,例如自动驾驶及Robotaxi技术。本次港股IPO,如祺出行便打算将40%的融资额用于自动驾驶及Robotaxi技术的研发。Robotaxi也将是如祺出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不过,目前如祺出行的Robotaxi业务远未达到商业化落地的地步。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在如祺出行的出行服务中,Robotaxi服务、顺风车服务、营销及推广服务等其他服务收入分别为727.6万元、481.2万元、200.0万元,收入占比分别为0.7%、0.3%、0.1%。

如祺出行预计Robotaxi将于2026年左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并预计Robotaxi的单公里成本将低于有人驾驶网约车服务,目标群体为目前使用私家车或公共交通工具的个人。根据招股书援引Frost&Sullivan的数据,到2026年和2030年,载人出租车的成本将从2019年的1.7元/公里,分别增至2.0元/公里和2.4元/公里;Robotaxi的成本则将从23.3元/公里,降至2.1元/公里和1.0元/公里。

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除了如祺,滴滴、曹操、T3等品牌也都已对无人驾驶作出前瞻性部署,Robotaxi已成为网约车平台集体锚定的下一个布局点。

“Robotaxi一定是长期必然趋势。自动驾驶技术一旦成功实现商业化,是网约车行业重要的供给侧变革。”华泰证券互联网团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北京亦庄,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街道上,不时跑过一辆又一辆Robotaxi。它们的车身多为白色,车顶戴着载有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感知模块的“帽子”,多来自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安途智行等自动驾驶公司。据经开区数据,截至2023年底,累计已有38家企业在北京开展无人化道路测试。

除了满街的无人公交车、送货车和清扫车,许多亦庄市民也已习惯了搭载Robotaxi出行:在App下单,在定位点上车并输入手机号后4位,确认系好安全带后,车辆便开始驶向目的地。“目前市民能打到的车辆可能有三种情况:主驾有人、副驾有人、全车无人。”小马智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Robotaxi实现商业化的五大核心要素在于政策监管、技术、成本、运营及服务、市场接受度。”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Robotaxi商业化趋势展望2024》报告中指出,2023年,在表征商业化成熟度的1—5分之间,中国在政策监管、技术维度均已达到2分阶段,其余维度为1分。

“我们认为,降本、规模化和运营区域扩大三点应齐头并进,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现在正是天时要到来的时候。”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阶段的最大挑战并非极致地压缩成本,仍然是要在更广泛和出行更密集的区域,追求最高的安全出行体验。

今年4月7日,广汽埃安和滴滴自动驾驶的合资公司安滴科技获批工商牌照,所推出首款L4级Robotaxi计划于2025年量产,计划投放数量达万辆级,未来将以混合派单形式接入滴滴网络。除了滴滴和如祺,2022年9月,T3出行与轻舟智航联手,在苏州正式启动Robotaxi公开运营。同月,曹操出行与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启动Robotaxi项目合作。

行业内普遍认可一种“金三角”协作模式: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推动技术发展,整车厂主导开发整车平台,专业出行服务平台负责运营服务。

张宁表示,如祺出行和小马智行在广州南沙的合作基础已较为深入。“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当我们提供出行服务,则需要一定流量平台和获客渠道,在产业链上天然就需要与网约车联手合作。关于怎样评估客流、调度车辆、设置站点,平台能够提供很有价值的输入。”他说。

据Frost&Sullivan预测,2030年,中国Robotaxi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888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规模的58.5%;Robotaxi在中国智慧出行的渗透率将达31.8%,2035年达69.3%。“我们观察到的趋势是,2—3年内,无人驾驶出行的技术、服务和商业化将步入大规模落地阶段,但其蓬勃发展可能也还需要5—10年的时间。”张宁说。

Robotaxi的发展也将改写司机与车辆的关系。随着安全员从主、副驾监控逐渐移至远程,传统的“司机”也将不复存在。如果无人驾驶出租车席卷市场,近700万网约车司机该何去何从?这个难题和挑战正变得越来越迫近了。

(应受访者要求,乔哲、周森、黎强、陈龙为化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王诗涵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