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网约车,难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22 16:13   

腰部网约车平台,扎堆港股

在盈利难和合规性大挑战的压力下,叠加网约车市场饱和的出现,IPO成了一些平台的救命稻草。

3月19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这已经是这家公司自2020年10月以来的第五次递表。

嘀嗒出行于2014年成立,是国内顺风车市场的早期参与者,滴滴和哈啰出行分别在2015年和2019年加入战局。轻资产运营模式下,公司近3年的毛利保持在75%左右水平,利润却在缩水,分别为17.3亿元、-18.8亿元和3.0亿元。

究其原因,嘀嗒出行表示,主要是疫情在业务地区区域性复发,以及疫情后的行业竞争加剧。龙头滴滴在2019年12月重启顺风车业务,按交易总额计,其市场份额由2020年的10.8%增加至2021年的19.6%。哈啰出行也在蚕食市场,2022年的顺风车市占率高达42.5%,嘀嗒出行则下滑至32.5%。

滴滴在网约车行业龙头效应持续。凭借先发优势带来的规模效应,滴滴被认为构成了运力规模、算法能力、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竞争壁垒,不仅用户需求黏性强,在高单量密度下,司机黏性也高。

2023年1月,滴滴App重新上线。同年3月,据易观分析数据,滴滴的国内出行业务日均完单2820万,分别是位列第二、第三名的T3出行、曹操出行的6.85倍和14.31倍。

据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统计,2023年,按GTV计算,网约车市场前五大参与者共占90.6%的市场份额。其中,滴滴以1924亿元占75.5%,T3出行以158亿元占6.2%,曹操出行以122亿元占4.8%。

华泰证券互联网研究团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前,以滴滴为龙头领衔,中小公司依赖聚合平台紧随其后,网约车行业显示出“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在未来,这一格局预计将持续稳定。长期视角下,自营合规运力仍为行业的竞争核心。

亟须融资的,还有一家年轻的网约车公司。3月25日,如祺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也是其第二次递表。成立于2019年,如祺出行目前是大湾区第二大出行服务平台,其2023年出行服务93.9%的交易额都来自大湾区。

如祺出行的营收以网约车业务为主,近3年,如祺出行每年年内亏损均超6亿元,总计20.0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4.2%、-10.7%和-7.0%。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毛利率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业务发展初期扩大地理范围、获取新用户产生的高昂收入成本。近3年,公司的司机服务费成本分别占比收入成本的93.5%、85.2%和77.6%。

去年3月,港交所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上市。“如何解决资金需求,确实是所有新兴网约车公司面临的迫切问题。”华泰证券互联网研究团队表示,全球共享出行龙头Uber和国内龙头滴滴均是在2023年实现首次全年盈利。而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网约车行业融资总额在2022年仅为175亿元,在2023年前11个月仅48亿元,较前几年大幅下滑。

融资困境下,市占率稳居前三的曹操出行,也于4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由吉利控股集团孵化。招股书显示,公司已接连亏损三年,在2021年—2023年分别亏损30.1亿元、20.1亿元和19.8亿元,毛利率渐渐从-24.4%回正至5.8%。

曹操出行的亏损困境背后,还反映出中小网约车平台的一大痛点:高度依赖聚合平台。

2017年,阿里巴巴旗下高德打车首创聚合模式,为司乘双方提供交易撮合服务。在滴滴被处罚下架的窗口期,高德、美团、百度等聚合平台迅速崛起。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4年3月,聚合平台完成订单占总量约27.0%,2023年,这一比例也稳定在20%—30%之间。

招股书显示,近3年,曹操出行增强与聚合平台合作,使得营收大幅增长的同时,支付给第三方聚合平台的佣金成本也接连走高,从2.76亿元增至6.67亿元,占总开支比例从54.7%增至79.7%。“通过聚合平台获取的用户流量更具高性价比,尽管总获客成本从4.5亿增至7.8亿元,但占GTV比重从23.6%降至18.1%。”公司招股书显示。

与曹操出行业务模式相似的,是市占率第二的T3出行。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由一汽、东风、长安、腾讯、阿里等巨头发起设立。公司于2021年10月完成77亿元A轮融资,T3出行CEO崔大勇当时曾表示,公司内部已启动IPO计划,且不会选择境外交易所。

存量的市场变得越来越残酷。在滴滴和聚合平台的夹缝之间,位于腰部的网约车平台玩家,如何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网约车‘下半场’的主要故事,可能是玩家通过差异化确认自己的能力边界,注重技术创新,发展智能化的服务模式。”华泰证券互联网研究团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差异化竞争,例如推出专车服务、无人驾驶等。

曹操出行主推“定制车队”,于2022年、2023年推出曹操60、枫叶80两款新能源定制车辆。截至去年底,全国24个城市的定制车车队规模已达3.1万辆,贡献了全年20.1%的GTV,并拉动车辆销售交易额。

如祺出行的“重头戏”,则是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截至2023年底,共计有281辆Robotaxi接入平台。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王诗涵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