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网约车,难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22 16:13   

在盈利难和合规性两座大山的压力下

叠加网约车市场饱和的出现

IPO成了一些平台的救命稻草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 “起步价7元 全城7折”“招手半价 绿丝带惠民服务车队”,4月初,在安徽合肥,一部分出租车纷纷贴起标语,红底黄字,在绿色的车身上格外醒目。为解低客源之困,这是司机们在去年9月份后,又一次冒着违规风险,自发降价抢单。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昆明、武汉等地。

合肥的网约车司机乔哲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司机严重饱和,平台仍然在招募司机,单价也一直在降,我干了2年多,里程单价降了5次。”他说。

“扛不住了。十多万买个车,保险一年1万多,每日流水就200元。”5月初,双证齐全的合肥网约车司机周森,记录了自己向12345拨打的一通“诉苦”电话。“出租车在自救,网约车也在趴窝。路上有那么多无证车辆,我这样有证的车辆行驶超过8年或60万公里就得强制报废,又有什么意思呢?”他说。

快扛不住亏损的还有腰部网约车平台。2024年开年以来,网约车平台出现“扎堆”冲刺港股上市现象。3月,嘀嗒和如祺先后向港股IPO发起冲刺,4月,曹操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对网约车腰部玩家来说,业绩还在增长,但巨额亏损和负债也在并行,急需借力资本改写现状。

面对僧多粥少的市场,一些城市的监管部门已采取行动。合肥市交通执法支队已表示,在4月8日至6月30日期间重点整治网约车平台违规派单等违规经营行为,还要求平台在4月30日前清退不合规的车辆和驾驶员。截至目前,还有石家庄、临沂、武汉等地也宣布了清退倒计时;济南、固原则按下了“暂停键”,宣布暂停受理车辆运输证核发业务。

市场已趋饱和,司机还在“拼命”

因为缺乏合规证件,北京的网约车司机黎强曾经有一次被路管扣下车辆,交了7000元罚款。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项罚金的范围在2000元至2万元不等。还算幸运的是,他所属的平台会给司机报销这笔罚款。

黎强开着自己的一辆燃油车,他主要干白班,每天工作12—13个小时。“我现在已经不想平台怎么折扣了,有什么单接什么单,每天能吃饱饭就行。”他表示,自己现在一天的流水在300元左右,扣除成本后每公里赚1元钱左右。

开网约车,已经成为很多人弥补收入来源,或失业之后的一种选择。黎强兼职跑车已有1年多的时间,他的主业是做大楼的擦玻璃服务外包,去年以来,行业需求下滑,订单收入减少。

50多岁的陈龙,则选择在晚上“拼命”。下午4点起床,5点出车,一直干到早晨七八点收车回家休息,中午自己做饭吃——陈龙的工作时间,每天固定在15—16个小时。

他于1年前失业,家里有3个孩子。这样强度的工作能让每天的流水在600元左右。“白天价格太低,又热又堵车,晚上单价能到2元,凌晨3点以前,订单几乎不间断。”他总是在三里屯的酒吧街拉长途单,尽管回程经常放空,但路上不堵,查车的情况也少。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4年3月31日,全国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79.1万本、车辆运输证284.7万本,环比分别增长1.2%、0.9%;3月底,全国共有345家网约车平台取得经营许可,环比增加4家,较1年前增加38家,其中有67家已超过180天未传输数据。

今年3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共收到订单信息8.91亿单,环比上升15%。据华泰证券分析,网约车订单量自2023年1月以来恢复增长。单均里程的自然提升也带来单均价增长。以滴滴为例,2018年—2023年,业务单均价(GTV/单量)从23.3元上涨至25.0元。

“市场已经偏向于饱和。租赁公司已经不愿意自己上资产了,尤其在小城市,必须轻量化运营。”杨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是一家新能源汽车租赁销售公司的销售负责人。据他介绍,在二三四线城市,本地人跑网约车、双证合规的情况多,租车需求量少,车型选择少而租金较高;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租赁需求大、流动性高,但租赁公司面临车型多、租金低却租不掉的问题。

“不过,饱和是平台要考虑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司机的流动性高,只要抓住进来的部分就可以了。”杨旭表示,现如今,滴滴往往是司机的首选,而不符合其条件限制的司机,可能会流入聚合平台高德。高德旗下共有100多个小平台,在一些新开的小平台,可以拿激励“薅羊毛”。

去年,全国曾有多个城市发出过“市场饱和”的警告。2023年5月,三亚、东莞、温州、长沙、遂宁等城市发布预警。“受网约车及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快速增加等因素影响,目前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网约车数量过剩、市场主体过多也对行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济南城乡交通运输局在当时的《通知》中写道。7月,深圳发布市场饱和预警,上海也宣布暂停受理网约车车辆营运能力核查业务,并在9月暂停受理车辆运输证新增业务。

今年,已有两地按下“暂停键”,济南宣布4月16日起暂停受理车证核发业务,宁夏固原市宣布5月12日起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业务和车证核发业务。合肥、石家庄、临沂等地则宣布了车辆清退倒计时。宁波宣布暂停受理两家日均订单双合规率低于99%的平台的新增车辆许可申请。厦门、武汉、泉州等地发布了市场风险提示。

泉州市交通运输局表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全市共有33家网约车平台获得经营许可,其中17家平台公司尚未开展运营,在营平台中有12家日均单量小于1000单。

卷土重来的,还有低价订单。“同质化竞争导致企业溢价低,利润有限,网约车行业存在高补贴、高营销成本现象。”投资人郭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网约车品牌资金运转危机、聚合平台合规性差等问题,也加剧了司机、乘客、平台三方之间的矛盾。”

受访司机们表示,大家的抱怨主要来自拼车和特惠单过多,平台抽成比例过高。“平台给乘客的补贴,其实都扣在司机身上。3个人的拼车单,大多收到的是1个人的钱。”黎强说,自己订单的抽成比例在27%左右。

2023年4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要求保障网约车从业人员合理劳动报酬水平,明确网约车各主要平台公司的抽成比例上限为18%—30%之间。

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不乏司乘双方因低价订单附属服务造成矛盾而发布的视频,争议点包括拿行李、开空调、等待时间、远程返程费等等。“实在太便宜了,减少了我很多的地铁出行,忍不住不打。但我知道司机师傅辛苦,平时都会提早到上车点。”北京的一名乘客周晗说道。

也有一位从业6年的滴滴司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述纠纷仍然是少数情况,账号分数高,接到订单的质量也会提升。“不喜欢特惠和一口价,可以选择不接。”只接快车订单的他,每日流水在500元左右。

乔哲还反映了部分“阴阳”单的情况,例如,乘客的快车单在司机处变为特惠单,司机处显示的乘客付款与实际付款不一致等;在聚合平台,也不乏订单被层层转卖、抽成超五成的情况。

“聚合平台放宽了对于司机和车辆的准入标准,汇集了大量地方型的中小规模网约车企业。由于自身定位限制,对加盟商的约束和管理能力有限,不仅会造成用户打车体验的参差不齐,劣质运力的引入还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华泰证券互联网研究团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但大量网约车平台如今却离不开聚合平台。根据曹操出行招股书的披露,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曹操出行自聚合平台收到的订单的总交易价值(GTV)分别为人民币 39亿元、44亿元及89亿元,分别占同期总GTV的43.8%、49.9%及 73.2%。也就是说,曹操出行由之前的超过一半订单来自自营渠道,已经转变为超过七成收入来自第三方聚合平台。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王诗涵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