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其他煤炭企业被“煤电一体化”企业彻底打败,“煤电一体化”企业彻底垄断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或是“煤电一体化”企业因为成本因素被其他煤炭企业打败,出现严重亏损,最终由国家和纳税人买单。
据媒体报道,经过“计划电”与“市场煤”的多年博弈,为了终结电煤价格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电力企业纷纷向上游的煤炭领域进军,以神华集团为代表的煤炭企业则利用煤源优势挺进电力领域。
这一现象,被称之为“煤电
一体化”。此举也引起了广泛争议,支持者认为是终结煤电争端的根本出路,反对者认为是市场化取向改革中的倒退。
到底是出路还是死路、前进还是倒退,显然不是对或错那么简单。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之中,是以眼前利益为重呢,还是以长远利益为重。如果只考虑眼前利益,化解眼前的矛盾,当然可以选择“煤是一体化”这样的捷径。但是,如果从长远利益考虑,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分工得更加科学、合理考虑,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甚至是一种倒退。
众所周知,煤电矛盾的出现,并不是市场竞争的反映,而是煤炭价格市场化、电力价格计划化的结果,是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在煤炭与电力身上的反映。此类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若干领域、若干产品身上出现过。最终的处理办法,就是深化价格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市场和价格,让市场来对这些产品的价格进行调节。虽然也出现了一些阵痛,甚至出现过一定震荡,但是,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价值规律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价格管制逐步退出市场,市场能够对多数产品起到积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就煤电矛盾问题而言,由于过多地考虑电力价格放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没有考虑煤炭价格放开也会对电力市场产生冲击,这种放开一头、封闭一头的做法,显然会对价格形成机制产生阻塞与割裂,导致目前这种格局的出现。
能够理解的是,由于电力供应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个企业、每个老百姓的利益,价格的调整与放开,确实需要慎重。但是,在上游产品已经价格放开的情况下,用行政手段控制电力价格,同样会扭曲市场、扭曲价格、扭曲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反复出现的发电企业通过减少发电、制造电力供应紧张矛盾、逼迫有关部门调整电力价格,就是这种扭曲的最突出表现。千万不要以为,不主动对电力价格进行改革,不主动放开电力价格,而是被动地对电力价格作出调整,就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与作用。只要电力价格调整,就必然会产生影响与震动。与其这样,为什么就不能干脆一点,对电力价格进行一次全面改革呢?纵然出现一次比较大的阵痛和震荡,也比反复阵痛、反复震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