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美国“外部威胁论”骗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3 14:39   

“要把美国人民吓得魂飞魄散”

从全球范围看,炮制“外部威胁论”是美国二战后通过操控民意达成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1947年2月,陷入经济困境的英国告知美国,已无力再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援助。为避免两国倒向苏联阵营,美国政府决定向国会申请批准一项对希土两国的援助法案。时任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阿瑟·范登伯格建议总统杜鲁门,想让这项法案在国会顺利通过的最佳办法就是发表公开演说,并且“要把美国人民吓得魂飞魄散”。

杜鲁门采纳了建议,于次月在国会发表演说,竭力渲染希腊亲西方势力倒台的后果,称土耳其政局也将受到严重影响,混乱和无序会迅速蔓延到整个中东甚至欧洲。他敦促国会通过一项4亿美元的拨款计划援助希土两国,并称:“如果我们的领导力出现动摇,可能会危及世界和平,也必将危及国家福祉。”

援助法案成功获得国会参众两院批准。在一些历史学者看来,杜鲁门那次演说是“煽动威胁”的首次实践,也预示了冷战的开端。

1950年4月,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对苏联战略的指导性文件——国安会第68号报告(NSC-68)。这份文件宣扬所谓“苏联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建议美国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并对“苏联侵略”予以军事回应。

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后来解释,国安会第68号报告要实现冲击政府高层思想认识的效果,使总统的决策得到贯彻落实。他还说,在阐述观点时应“以简单粗暴来代替细节和精确性”。

多年之后,美国学者认为,这份报告故意夸大了苏联威胁。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和历史学荣休教授安德鲁·巴切维奇说,这份文件“掺杂着偏执狂、妄想症和对经验真理轻蔑漠视的极端焦虑”,阅读它“就像进入了一个充满忧虑、担心和恐惧的温室”。

2023年3月18日,数百名反战人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白宫北侧拉斐特广场举行集会,敦促美国政府反思伊拉克战争。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在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美国对外战争的决策和动员过程中,炮制“外部威胁论”都是惯用手法。

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声称共产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东南亚引发连锁效应,而高度依赖东南亚原料和市场的日本将因此面临威胁。艾森豪威尔及其继任者后来都以此为依据论证美国进行干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最终美军在1965年直接参与越南的地面作战,造成越南生灵涂炭,美国自身也深陷战争泥淖。

1970年4月,时任总统尼克松就美军入侵柬埔寨一事向全国发表讲话,寻求美国民众支持。他说:“如果在关键时刻,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表现得像一个可怜而无助的巨人,极权主义和无政府势力就会威胁到全世界的自由国家和体系。”

数十年后,小布什政府在预谋发动伊拉克战争时也不遗余力地向美国公众和国际社会描绘萨达姆政权的“邪恶”,将其与恐怖分子关联起来。

小布什2002年在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还曾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并称为“邪恶轴心”。其讲稿撰写人戴维·弗鲁姆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小布什当时选择“邪恶轴心”这个词组就是为了夸大威胁,以论证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合理性。

从冷战期间到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炮制“外部威胁论”的策略始终不变。美国核问题专家、犁头基金会前政策主任汤姆·科利纳曾说,美国政府历来拥有一种“特异能力”——“无中生有、夸大威胁,将所有情况武器化,并升级为危机”。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刘品然、宋盈  编辑:张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