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刷新首日、单日、单周、单片等各项票房纪录,7月更是以54.9亿元票房的惊人成绩,再创中国影史纪录,这其中,国产片票房52.5亿元,占比95.6%。《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煎饼侠》联手贡献33.65亿元,占比超六成。据悉,中国电影票房7月的数据,超过了2002年至2005年中国电影票房总和,且已经可以比肩北美电影市场。但也有观众质疑:没有一部好莱坞大片上映,7月成了“国产电影保护月”,国产电影创造出的高票房难以服众。(8月2日《新闻晨报》)
“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说法由来已久。尽管主管部门对此坚决予以否认,但“保护月”的时间越排越长,从贺岁档到暑期档,发展到今年,甚至基本实现了国产片对暑期档的垄断,几部此前预告将于暑期上映的好莱坞电影不见踪影,证明“保护月”举措确实存在。
从2004年的《十面埋伏》开始,每当国产大片上映,就会出现为之保驾护航的“保护月”。但总体上,这种保护的作用十分有限,如果国产大片的质量和口碑不尽如人意,没有好莱坞大片可看,挑剔的观众也不会主动或更为频繁的走进电影院。在今年的暑期“保护月”,一些由国内大牌明星领衔的电影,不仅惨遭网民吐糟和恶搞,而且票房成绩也并不理想。
今年国内电影市场暑期档出现的爆棚佳绩,显然既是“保护月”发挥作用的结果,跟几部热销影片质量上乘,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有新意的营销推广,也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保护月”,不排除《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煎饼侠》的排片会受到较大影响,并因此降低票房,但也不至于降到跟某些国产烂片相同的层次。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国产质量较高的影片,受到“保护月”的保护更为明显,毕竟其观影受众有很多人就是好莱坞大片的观众。观众在某个消费阶段(暑期档或贺岁档)看电影的频率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如果没有“保护月”,好莱坞大片很可能会成为高水准国产影片的更好替代者。
另一方面,无论有没有“保护月”,无论同档期是否有好莱坞大片上映,特定观影受众追捧的粉丝电影都能收获稳定的票房。这类电影其实是部分偶像明星粉丝经济的周边产品,从主题设置再到架构和情节水平,从来就会引发争议——但无论电影业界、影评人如何痛心疾首,粉丝也会对之充耳不闻。粉丝电影不需要“保护月”来保护,观众群体跟其他类型影片的受众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保护本土电影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既有惯例,这其中不乏类似于“保护月”的举措方式。但我国有关部门对本土电影的保护举措要产生作用,还有赖于本土电影人是否“争气”。如果本土电影质量太差,无论怎样保护,也还是“扶不起的阿斗”,甚至会形成更多观众对本土电影的负面刻板印象,无论如何都不选择国产电影,进电影院只看引进片。今年7月接连上映的几部国产影片,票房和口碑成绩都不错,证明本土电影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这事实上起到了增强国产电影整体市场吸引力的作用,但要扭转许多观众长期以来对国产影片的不良印象,还需付出更多努力,用更多的优秀作品赢回票房。
需要注意的是,保护本土电影的各种可挑选举措中,“保护月”最可能引发美国电影制片商、行业协会甚至美国官方等方面的强烈不满,可能引发更多的贸易争端,导致中国其他行业对美出口受到拖累。如前述,这种举措的保护效果也相当一般。据此,有关部门应当克制设置甚至继续延长“保护月”的冲动,至少应当缩短暑期档、贺岁档“保护月”的长度,或以穿插方式安排引进大片放映,还可以考虑将引进大片跟粉丝电影安排为同一档期(粉丝电影受大片冲击最小),避免本土电影保护举措招惹口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