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0日,河南杞县自来水公司一份报送当地政府的紧急报告被曝光在网上。该报告称,水厂受到工人和设备供应商的围攻,被迫停止运转。粗看之下,似乎是一起讨薪引发的事件,有分析人士却认为,该份报送县政府的报告“醉翁之意不在酒”。
自来水公司与县政府就此事相继发声,梳理舆情走势来看,二者均遭到了网络舆论的指责,陷入“双输”局面。南方舆情分析师建议,舆情应对中应当敢于正视负面信息,适度承担责任,用坦诚争取民众的信任和谅解。
就事论事,混淆事实行不通
在网络曝光的杞县自来水公司紧急报告中,另附有一份《致杞县用水群众的公开信》。信中表示:因为水厂被围攻,担心有人趁机破坏水质,故停止供水。
这一理由听起来合理,但按照正常的舆情应对原则,该份公开信应当就事论事向群众进一步解释停水原因,并说明何时能够解决,这是事件的关键所在。然而,杞县自来水公司的该份公开信并未对该关键点进行解释,而是将重点放到了“水厂为何没有大门”之上,称因水厂土地存在纠纷,施工停滞,故至今仍然没有大门。
公开信内容遭到了许多网友的质疑:既然是关于停水的公开信,为何要扯上用地纠纷这些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有网友直接指出,“神逻辑”的背后,反映的恰恰是自来水公司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停水只是一层意思,想通过舆论给当地政府施加压力解决土地问题才是真实目的。
如果将停水和用地纠纷两件事情分割开来看,自来水供应属于公共工程,如果在用地上存在纠纷,必然不利于当地群众的民生保障。通过公开信的方式将情况透明化,赢取群众谅解,敦促政府重视,这在舆情应对中并不少见,当然前提是提供的信息要真实可靠。而杞县自来水公司将停水与用地纠纷进行了捆绑,将两件事“混搭”,从事件后续发展来看,让部分受众有被愚弄的感觉,容易失去受众信任。随后的舆论走向证明,欲以“受害者”身份出现的自来水公司,并没能如愿。
避重就轻,不如主动担责
2月11日,媒体开始广泛介入报道杞县停水事件。据当地媒体记者实地采访报道,杞县大面积停水原来并非一件突发事件,实际已持续一个月有余。随即,一篇题为《河南杞县停水已超1个月官方 扯皮百姓受苦》的报道被广泛转载。次日,多家媒体跟进评论,声音均一致指责自来水公司与政府“互掐”的行为,呼吁“别绑民众作‘肉票’”。自此,事件从一起网络舆情演变为一场舆论危机。
那么,县政府是怎么回应的?12日,新华网河南频道发布的一篇报道中出现了杞县县委宣传部的信源,回应对水厂停运事件予以确认,称停运在于“存在纠纷”,另表示“水厂供水已恢复”。
如果单从停水事件的舆论应对来看,该回应具备了确认事件、通报进展等基本要素。但是,在事件焦点已经转移向“是否存在不作为”的情况下,媒体报道中此时更应有官方的正面回应。从回应的效果来看,当地对于自来水厂“由私人投资建设”的强调,被部分网友解读为推卸责任,再联系此前的报道,容易加深网友“自来水厂和政府互踢皮球”的印象。
南方舆情分析师建议,舆情应对中应当敢于正视负面信息,适度承担责任。一味避重就轻无法解决问题,不如开诚布公,反而能赢得信任和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