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官“招嫖门”落幕不久,另一个名词已悄然成为舆论焦点——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2006年,财政部开始推行的定点饭店制度,被视为遏制公务浪费与腐败的一大“利器”。但如今,上演“招嫖门”的夜总会正顶着这一牌子,巨大的反差刺激着公众神经。逐一梳理全国31个省(区、市)的4740家定点饭店后发现,在“档次适中,价格合理”的原则之下,四星级和五星级的酒店数量仍接近一半,奢华服务项目屡见不鲜, 而虚报消费官员人数“做假发票”,已成为某种潜规则。(8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推行定点饭店制度的初衷,一是利用团购优势降低出差和会议开支,二是便于对相关费用报销进行监督管理。这么多年实践下来,定点饭店早已成为香饽饽被行业内激烈争抢,但无论是减支效果还是监督价值,显然都不够理想。原因就在于,这并非正常的市场竞争理论可以解释,埋单者既不是理性的消费者,定点饭店也不是充分的竞争者,背后是与权力的周旋和交易。
“定点饭店‘定了就完’,监督缺失导致乱象丛生。”这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定点饭店现状的概括。只“定”不“管”的定点饭店制度,事实上成为一项“行政许可”,想要获得公务消费大单,就得想办法找关系搞公关弄到定点饭店的牌子。对相关部门而言,定点饭店制度无疑是一项新增的审批权力,而且油水丰厚。当审批监管部门与定点饭店不是正常的买卖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有效监督自然无从谈起。
定点饭店制度也许是一个好制度,至少理论上有可取之处;之所以现实如此骨感,盖因定点饭店制度不可能独自撑起清廉的公务消费。就好像一根漏点很多的水管,堵住其中一个漏点,看似很对症,可惜水还是会从别处哗哗流出。定点饭店制度当下的乱象丛生,本质上是因为其他方面的漏点还有太多。比如会议费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比如虚报消费人数和住宿时间“做假发票”,说明我们的发票管理还有严重问题,既不要求官员报销提供“证据链”,对定点饭店也没严厉罚则——定点饭店帮助官员挥霍公款,理应被追究刑责。
如何让定点饭店真正成为遏制公务浪费与腐败的“利器”,有效撑起清廉的公务消费,看来仅仅指望定点饭店这样的制度单兵作战是不行的,还得有更为系统、事无巨细的完整法规,寻求法治之路。否则,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定点饭店终难逃乱象丛生之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