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尾,华丽的电影贺岁档开启大幕。今年贺岁档长达78天,堪称“史上最长”,上映影片也多达50余部,百花齐放之势在令人欣喜之余,也让人心存一丝担忧。
经过10余年发展,贺岁档已成中国电影产业最炙手可热的“黄金档期”。今年的贺岁档更是“盛况空前”,78天上映50余部电影,平均不足两天便有一部新片上映。重量级电影更多达近20部,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贺岁档俨然成为中国电影的“期末 考”。
这场考试能否交出满意答卷,尚未可知,毕竟贺岁档刚刚开始——《一九四二》《王的盛宴》正同场竞技,《十二生肖》《一代宗师》《富春山居图》等大片还等待市场检验。然而,电影市场另一番“明争暗斗”却已同步上演:一边是大片争抢档期,使中小制作电影无立足之处,惨变影院“一日游”;一边是电影制播各方不想着如何进一步做大蛋糕,而是急着分钱,为2%的票房分账喋喋不休。
盘点我国电影产业近些年的发展,可谓成绩斐然,不仅影片产量大幅提高,经典之作也频频出炉。但实事求是地看,影片整体“含金量”还有待提高。据统计,2011年我国电影故事片产量为558部,近一半影片因质量偏低而未能进入影院。尤其在好莱坞大片等“汹汹来袭”下,中国电影的“高产低质”之困愈加凸显。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电影创作力的贫乏、急功近利等,但是我国电影产业自身存在一定结构性矛盾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缺乏有利于创新的公平竞争机制,使得电影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滥竽充数的低质影片层出不穷。
如何改变中国电影业当前的发展困局,除了那句业界喊了多年的“去浮躁”,还需政策指挥棒及产业链条各环节共同发力。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优化配置电影资源,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良性的电影创作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同时深度拓展电影产业链条,增加产业成熟度、规模化与专业化,从而真正创造出有利于电影创新创造的健康产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