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开播以来,《非诚勿扰》的收视率接连攀升,江苏卫视频道副总监王培杰向媒体透露,该节目3月27日的全国平均收视率为2.48,超过收视老大《快乐大本营》(2.08),连续3周成为全国卫视综艺节目冠军。(4月13日《中国青年报》)
《非诚勿扰》的火爆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节目的幕后团队深谙传媒之道,从女嘉宾、男嘉宾的选取、现场程序、话题的设置,再到心理学家乐嘉的在场,甚至主持人孟非,这一切使它成了一个各种电视节目范式的大杂烩,青春偶像剧、家庭伦理剧、社会评论节目乃至大众科学知识讲坛,甚至悬疑剧等各种元素无不可以在其中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特定的角色,虽然这些角色有的也 许是栏目组特意安排的,有的也许是在场者自我定位或无意为之的。再者,在《非诚勿扰》里,理论上来说,下一秒将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测,对于看腻了千篇一律、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节目的中国观众来说,它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期待视野”,它挑战着我们的想象力,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有媒体说这档节目是“我们社会宽容度提高的最好注脚”。我相信这句话。一个表面上开放的空间,允许各种观点的表达,然后它带动了背后社会持不同观点者的交锋。我也理解社会对它的期待,毕竟我们社会让人们表达观点的空间实在是太少了,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被表达”。而这个节目表面上的这种开放与自由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于是我们平时深藏已久的心里话终于被某位嘉宾说出了,我们便认同他,乃至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成了某一观点的“粉丝”。
但是,我想说的是,且不要让这种娱乐式的极致化表述遮蔽了对那些问题理性的讨论,乃至把它想象成一种应然。这是一档传媒系统中的娱乐节目,从节目的包装、策划乃至现场嘉宾都明白这一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平和的讨论只会立马被淹没,想被引人注目或者至少能引起人们注目的,往往是推至极端的观点与表述,无论是兴趣爱好的阐述、义正言辞的指责、真实“拜金”的显露,都是平面化、极致化、毫无余地的,卑劣便卑劣到谷底、崇高也崇高到顶端,乃至一个平和的观点或者观点的一个方面也往往被推到极端,成了一个人的标签。
而当这种平面化、标签式的思考方式映射到节目背后广大的观众群,观众群便自然而然地分裂成一个个观点的“粉丝”团,当人们一旦成为某个平面化观点的“粉丝”而且被群体性的情绪亢奋所推动时,非理性的谩骂与言辞的粗暴攻击也便蔓延开来,对相异观点的不宽容的情绪也蔓延开来。而当然也可以算是一种讨论,但绝不是理性、正常的讨论,如果说,《非诚勿扰》节目本身体现的是我们社会宽容提高的话,那么它无意中推动的,却是一种不宽容。
有这样一档节目当然是好的,能给不同的人提供一个自由表达自己的平台也是好的,至少显示了社会与文化的多元,至少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个体的思维方式,只是且不要让它遮蔽了对节目中所展现的那些社会问题的理性的思考与合理的讨论,更不要用那种平面化、极致化的思维取代理性的思考。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而它的价值也正在于允许人们挑战惯例、容许人们震惊和愤怒并容许人们以这种方式质疑自己的既定信念,这才是一个社会理性进步与宽容提高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