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海归博士涂序新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该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华商报》10月22日)
不管涂序新博士自杀是不是职称评审导致的,职称决定待遇,他的离去肯定与待遇差有关。有人称涂博士为“涂烈士”,这个另类的称呼引起我的好奇。烈士需要现身特定的事业。涂序新为职称烦恼,生前还在为职称的事情在奔波,外界怀疑他的死去职称评审关系较大,并非没有道理。看来,“涂烈士”被称为“职称烈士 ”,似乎更贴切。假设他的职称上去了,待遇提高,经济压力缓解,自杀的可能性自然少了。
涂博士 从高楼向下跃身一跳,让我们有必要追问:“职称烈士”是如何炼成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我选择死亡的方式,必然与利益挂钩。即便选择安乐死,也是为减轻自身病痛而被迫的选择。对于年富力强者而言,自杀与心理素质有关,但最终还是利益得不到满足所致。职称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标杆,同时也是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的通行证。这样,职称也就含有诸多的功利因素。人的能力有高低,决定了职称的等级制,什么样的能力
享受什么样的职称和待遇。职称的获得不外乎三个途径:考试、评审和直接聘任。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可能是校长直接聘任的,校长觉得这个老师可以胜任教授教职,一纸聘书就敲定了。至于你日后跳槽,别的学校怎么聘任,不管原单位的事情。这样,教授就属于地方粮票,所以有的学者在某大学是教授,到了别的大学则变成了讲师。如今的职称,地方粮票的级别在升级,通常是省级评审的。全国粮票的教授,并不算多。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个地方的教授,若非名校,一般会照单给予同等职称的。于是,教授变成了“铁饭碗”,一朝获得这个职称,可以终生享用,与担任教授职位后的实际贡献关系不是太大。教授数量虽然也在控制,但没有严格的比例,导致了只要够年限,只要够条件,都可以评审。结果可想而知,教授满街走,不管实际水平如何,不管他们能不能为单位和国家创造与职称相符的贡献!
评审职称按年度进行,而非按需求进行,导致了职称评审就像摆渡,每年在这个“渡口”门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当然,有人想加塞,加塞并非不可以,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有的人加塞却是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挤兑他人。所以,职称评审的不正之风,已成公开的秘密。涂序新在遗书中写道:“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他是浙大引进的人才,从讲师做起是否大材小用,不得而知。“既然是将人家以人才的方式招聘进来,就要以人才的方式对待人家。从资料中不难发现,用一个普通人的方式来处理这样一个人才,难免要失衡。”网友的这个说法比较中肯。“职称烈士”的炼成,与此当不无关系。
职称乃人的附属物,无法与生命交换。“堂堂须眉,值得为了这点事自杀么,这么弱的心理素质,即使以后肩上给予重任,又如何担当的起?”在这一点上,“涂烈士”死得未必光荣。涂序新的死,既告诫了排队评职称的学人,不可将职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同时也提醒中国,我们的职称评定制度需要尽快改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