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晚10点多,台州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马自达轿车突然加速通过一个十字路口,将两个同学坐的摩托车撞得四分五裂,男同学当场死亡,女同学被撞出十多米,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网友称肇事司机的父亲是给公安局长开车的,酒后肇事逃逸,躲了6个小时等醒酒了才去自首,有人在包庇他。此事在台州迅速成为热门话题。(10月11日《都市快报》)
该新闻的题目就很有意思“公安局长司机之子酒后撞死两名大学生”,读来很是暧昧。想来如今公权部门给公众的印象颇为不佳,于是乎某人犯事总要先打听打听有没有个当官的亲戚。老百姓早被某些官员的以权谋私搞得神经紧张了。这不,本来是普通的一件交通肇事案,就因为肇事者 的父亲和公安局长沾上了一点点关系就闹得沸沸扬扬。我们的媒体深谙群众这种心态,给报道加上了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题目,如此一来报纸的销量定会上升不少。
其实怨不得群众过度敏感,对官员舞弊的担心从来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公众原来对官员并没有道德偏见,只是过往公共事件中一部分官员的徇私行为已经使公权部门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就这起交通肇事案而言,公众很容易联想到类似情景。还记得那个宣称“醉驾是工作需要”的某镇纪委书记梁某吧。要知道他事发当晚并未被拘,次日上午还照常上班。如今台州这位局长司机的儿子也是“躲了6个小时等醒酒了才去自首 ”,那么说“有人包庇他”似乎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民众习惯性地将公共事件进行嫁接,将新发事件与既有案例进行同质化归类。
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可以理解,却实在让职能部门头疼。群众的不信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督促办案人员公正公平的调查取证。另一方面,对公权作用的消极解读会很大程度上二次消减部门权威。如今“公安局长司机的儿子”制造的这起肇事案在当地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网络上流传着种种不实消息,这很可能就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正常的处理程序了。
或许台州公安部门会觉得很冤,无端遭受群众怀疑。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赢回信任呢?其根本途径当然是对部门公信力的重构,问题是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想想还是应该首先做好眼下的事情,办好这起交通肇事案。取证与调查过程要公开透明公正,不要让群众“不明真相”;克制任何权利寻租的冲动,按照既有程序、法定流程办案。群众此时的不信任只是一种隐形的担忧,并不是认定办案人员必然徇私舞弊的“有罪预设”。只要这种隐忧得不到现实的支持就会自动消弭。
虽然台州的公安部门一再强调要相信办案人员,只怕口头喊喊是不能打消群众“成见”的。因为这种“成见”并不是无理取闹,且可以解读为是一种民意反弹,是对长久以来职能部门失职与失位的抗议。对此,需要更高明的危机公关,不只是口头的承诺,更需要过程中让人信服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