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增速两位数,黄金“国际板”上线,新设企业1.2万家: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成绩单喜人,背后是四大制度创新突破坚冰: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
深入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投资管理制度开放透明
“负面清单”曾经是上海自贸区成立时的一大新名词,到现在,“负面清单”已经是上海乃至全国不少领域监管中的高频词。2014版负面清单从2013版的190条减少到139条,国务院批准新一轮31项扩大开放措施,这些都将自贸区的开放再度推向了纵深。
美国微软作为自贸区内第一批“吃螃蟹”的外商,切实感受到自贸区的服务效能。微软Xbox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谢恩伟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与中方合资推进在自贸区的Xbox内地业务,比我们在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筹备效率都要高,可以说,在上海自贸区,我们实现了微软的‘最快项目’”。
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 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
1-8月,上海自贸区内累计进出口额为81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全国和上海市分别快了8.7和4.7个百分点,在外贸走势疲软的2014年里,自贸区给出的两位数增长显得更为突出。
外贸逆势增长的背后,是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先进区、后报关”等政策的驱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介绍,在多重政策的促动下,物流仓储成本据企业测算平均降低10%;平均通关时间缩短3-4天;在新增企业中,一半以上是贸易和物流企业。
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说,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以来,海关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基本要求,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型贸易业态及其对海关管理提出的变革需求,出台了23项改革措施,对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事标准研发的外资企业美药典公司中华区高级副总裁胡江滨说,通关变快、成本降低是自己最大的感受。“以前一瓶化学试剂从海外机场到上海的实验桌至少需要两周时间,现在只需要5个工作日,研发样品的进口成本节约了25%。”
深化金融制度创新 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自贸区交出的金融“成绩单”一样靓丽:87家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入驻自贸区,1-8月,自贸区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1563亿元,人民币境外借款发生174.3亿元,10家中资银行开立了4110家自由贸易账户。黄金“国际板”正式挂牌,原油期货、“沪港通”等有望在年底前推出。
让企业省下真金白银,是上海自贸区“金改”红利最直观的体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刚刚获得今年以来的第四笔境外融资。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告诉记者,通过上海自贸区的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上港集团在境外融资超过100亿元。“经测算,境外融资的综合成本约4.91%,比国内的基准利率低100多个基点。
工商银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行行长周宏举例说,当自贸区内企业有贸易融资需求时,通过自贸区分行对区内企业进行信用增级,工行新加坡分行、阿姆斯特丹分行等多家海外分行为企业提供了融资,这种类似于“内保外贷”的方式将企业融资成本降低10%-20%。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放开事前审核,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监管重心从原本的资质审批转移到日常的监管,这样政府管理理念创新,在自贸区认证认可监管、信用管理等方面“全面开花”。
依托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自贸区探索开展事前诚信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信用管理模式,建立了企业年报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首批1467家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已经公布。
以认证认可方面为例,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沈伟民介绍,从今年6月1日起,自贸区内除一定领域外的检验检测机构开始实行资质认定审批实施告知承诺制,承诺符合相关规定条件、注册在自贸区的检测机构当场得出审批决定,原本需要1-2个月的审批流程,在5个工作日左右即可完成。
同时,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记者从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自贸区分局在作出准予行政审批的决定后2个月内,对被审批单位的承诺内容是否属实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将撤销审批决定。此举将“倒逼”检测机构必须持续符合所承诺的条件,规范其检测行为,这也是督促检测机构落实主体责任的一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