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万多块钱,囤积了13000公斤食盐的湖北一家餐馆老板如今最大的期望是,盐业公司能够以市场价回购这批食盐,因为他抢购的这些盐“可供一家人吃900年”。
但是,中国对盐实行专卖制,没有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人都不能对食盐进行批发、转运处理。
这位湖北老板的遭遇仅仅是核辐射恐慌中蠢蠢欲动的各种游资的一个缩影。日本核泄漏危机日前在中国引发一场抢盐闹剧:超市里挤满了担心“海盐遭核辐射污染”和期望“碘盐可抗辐射”前来买盐的老百姓,一些商贩也倾巢出动大肆购盐以期日后套取巨利;在股市行情上,相关题材的个股竟也“闻风而动”出现涨停行情。
如今,抢盐风波暂已平息。一周前忙于排队抢盐的居民这几天也正忙着退盐,一些囤积居奇的商人也在为手中高价吃进的食盐头痛不已。但“谣盐”平息之后,借 盐大做文章的幕后推手至今依然是个悬念,民间游资从中炒作成为市场的普遍猜测。
据了解,就在各地抢盐潮达到顶峰的3月17日,中国A股市场中的云南盐化等相关盐业个股放量大涨。由于抢盐风波始于浙江,而杀进云南盐化排名前五的资金也来自浙江和江苏的交易所,屡屡在一些热门题材上“出手捞一把就走”的浙江游资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有人猜测此次游资炒盐出现了“提前布局”的新情况。
深交所的公开成交信息表明,买入这支股票成交量排名前5名的涉及浙江、江苏的营业部,其中浙江省占了4家。统计表明,这5家客户合计买入5100多万元,占云南盐化在3月17日当天1.1亿元成交额的近五成。
而接下来的数据显示,民间资本在这波行情中“败北而归”。3月18日,随着各地及时采取措施平息“抢盐风波”,云南盐化股价也出现7.54%的巨大跌幅。3月17日大单买入云南盐化的浙江4家营业部客户均在3月18日大单出清,4个大单最后共计亏损了234.5万元。
浙江证监局稽查处处长余津津对记者表示,上述4家营业部的游资本次追高云南盐化是“高价加仓,割肉清仓”。
经浙江省证监局的连日调查,浙江境内的四个营业部没有“提前布局”的迹象。3月11日至16日,上述4个营业部均没有大单买入云南盐化,当天,4个营业部中仅有2个营业部有散户共卖出3000股,套现4.5万元。
尽管如此,仅仅局限在浙江境内的调查并不足以排除游资制造谣言、制造行情的嫌疑。
公开数据显示,云南盐化早在3月15日就出现了异动迹象,成交量由前一交易日的2195万元猛增至9323万元。
对于这个异动,中国的证监部门尚未做出说明。“游资不受地域局限,在浙江以外的操作轨迹,需要国家监管部门这个层面来调查。”余津津说。
从“豆你玩”“蒜你狠”到“苹什么”,至此这次“盐王爷”,在中国的农产品炒作行情中,民间游资一次次扮演幕后推手的角色。尽管至今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此次炒盐风波的“始作俑者”是民间游资,但是呼吁对农产品市场和股市加强游资监管的声音日渐高涨。
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汪炜认为,“谣盐”事件带来的警示在于,有关部门尤其需要慎防股价异动与民生日用品的供应、价格形成“交叉感染”,即一方面不择手段在资本市场牟利,一方面又对普通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
“在当前特殊形势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打击恶性炒作个股事件。”浙江省证监局局长王宝桐对新华社记者说。
也有一些专家并不认同“事后监管”能对民间游资起到套住笼头的作用。“关键还是海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出路。”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说。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在“新非公36条”政策出台后仍面临严峻形势。从整体看,中国部分制造业产能依旧过剩,不少私营企业的盈利前景堪忧;另一方面,“新36条”出台后,由于缺乏细则配套,很多垄断行业,如石油、铁路、民航等,名义上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实际上仍然障碍重重。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如何为中国数量庞大但方向迷惘的民间资金找到更加有效的投资出路,是考验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不小的难题。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两个36条“雷声”不小,之所以许多非公企业还感到“雨点”小,最重要的就是落实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