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浙江首次公布全省石窟造像档案,这些藏在山水间的国宝你了解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22 16:17   

年轻人也爱老石窟

科技按下岁月“暂停键”

学者们在山石间记录、研究历史,游客们则行走在山水中,感受古今对话的意趣。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苏东坡的名句,引得不少历史文化爱好者来飞来峰打卡。

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游客分享了自己去飞来峰游玩的经历,甚至还有人总结了多条西湖石窟造像的寻访路径,很受欢迎。

西湖茶香丽舍民宿老板老倪,也经常带客人走读西湖,烟霞洞、石屋洞是他经常选择的线路。

“龙门、云冈、麦积山,我都去过了,再来看飞来峰,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里曲径通幽,造像和山体相融,有中国江南山水园林之美。”历史文化爱好者曾西西告诉潮新闻记者,她在半年内从北京四次来杭州,每次都在西湖边的石窟造像间流连忘返。

曾西西的手机壁纸,就是她第一次来杭时拍摄的大肚弥勒造像。“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看着弥勒‘大肚能容世间难容之事’的样子,感觉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一笑而过。”

和曾西西有着同样感受的邵群,现在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过去三十多年间,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她,几乎走过西湖边的每一寸山崖,与这些石窟造像相识相伴。

她告诉潮新闻记者,据统计,每年飞来峰景区的游客一半以上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飞来峰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文物本身,成为了杭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邵群说,年轻人来这里,有的为了寻访古迹,有的只是为了来许下一个心愿,飞来峰景区已经成为一个让大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慢下来的地方。

“让更多人了解石窟造像,理解它的文化内涵,要将石窟造像与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信仰进行深度链接。”《报告》的编撰者之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助理研究员陈晶鑫认为,比如台州黄岩的佛岭姑娘造像,可能从艺术性上来说并没有很精美,也没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但来自于民间传说的她,就是我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与城市产生认同感的一座桥梁。

台州黄岩佛岭姑娘像 受访者供图

见证千年历史更迭的石窟造像们也在慢慢“老去”,如何让它们“驻颜”,是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在研究的课题。

“浙江的石窟造像,很多都开凿在石灰岩上。在多雨潮湿的环境下,流水会逐渐侵蚀造像的纹路样貌。另外,山林中植物茂盛,强大的根系也会让石窟造像开裂、崩坏。”邵群介绍,多年来,飞来峰造像已经前后实施了三期保护工程,基本解决了90%以上的造像面流水问题和70%以上的渗透水问题。目前,飞来峰造像即将开启第四期保护工程,将对飞来峰山石间的渗水问题进行研究处理。

而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二楼展厅内,石窟造像以另一种方式按下了岁月的“暂停键”:一尊嵌在墙上的烟霞洞白衣观音造像复制品,看起来与真品并无二致,就像刚刚从洞里搬过来的一样。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烟霞洞白衣观音造像复制品 潮新闻记者 叶怡霖 摄

这尊造像是利用浙江大学的石质文物数字化采集技术复原而成的复制品。“我们跟随这次调查工作,把浙江所有的石窟造像都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建立了一份数字化档案。”陈晶鑫告诉潮新闻,数字化技术,比传统的照片、测绘信息更加准确、精细,可随时还原造像的原真面貌,纤毫毕现。

邵群相信,让石窟造像留存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爱上它们。

今年,灵隐管理处对飞来峰造像进行了再一次的全方位细致调查,特地从龙门石窟请来了经验丰富的拓工,对部分摩崖石刻进行拓片,为编撰丛书、摄制纪录片等传播工作打好基础。

这次调查,邵群特地带上了单位年轻的文保工作者、95后姑娘何曼潇,她前年刚刚入职。看着小何凝望造像的眼神,邵群好似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

邵群、何曼潇在飞来峰造像进行调查、拓片 受访者供图

斯石不朽,兹山永固。古人开山造像,誓将信仰刻进山川石崖,流传后世。如今,这些“摸山读石”的人们,用脚步,用笔触,用科技,再度让历史文化永存。

来源:潮新闻  作者:执笔 叶怡霖 李娇俨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