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革城蹲点记:“繁花”背后的冷与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5 08:33   

2024年开年,一部电视剧《繁花》把人们拉回上世纪那个热火朝天的90年代,剧中被看见的不止是“富贵迷人眼”的黄河路,还有用一单又一单生意堆起整条街灯火璀璨的浙江服装商人。

“中国皮革看海宁!”这句从上世纪末就被搬上无数广告牌的宣传语,道出了海宁皮革产业的辉煌历史。这里不出产皮毛,却奇迹般地发展出了全国最大的皮革交易市场。

走过30多年的“繁花”,海宁皮衣在冬天给全世界消费者提供温暖的时候,其实也是经历了数个寒冬的磨砺,才能走到今天的“繁花盛开”。

2010年,海外市场贸易壁垒;2013年,异地扩张的“水土不服”;2015年,电商的冲击;2020年,消费市场疲软需求不振……眼下,海宁皮革产业又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亟需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而盛夏,往往就是皮革产业的“至冷时刻”。在这个时间点,记者来到海宁蹲点,从一件皮衣的设计、生产、销售再到行业管理的“四部曲”,看产业的冷与热。

除了空气里的热浪和市场里的冷气,我们还感受到了一股不平静的潮涌。

第一部曲,设计——

有短板,并不可怕

第一次去海宁的人,往往会被当地最标志性的海宁中国皮革城震撼住:它在海宁的建筑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国家体育场“鸟巢”,有10000多家门店分布在ABCDEF6个区域。连出租车司机都会提醒你它的庞大:你要是没搞清楚具体去哪个区哪家店,到里面现找会累到哭的。

在这里,还有十几栋沿河而建的小木屋和几幢高楼,那是皮装设计师的天堂。

哪怕是淡季,哪怕是烈日骄阳,慕名前来赢嘉皮草时尚设计有限公司的客户仍然不少。85后的企业总经理任敏,是海宁皮革城培育的首位“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全国60%以上的新款皮装,出自海宁设计。这个数据,常常会让老一辈的海宁皮革人感到吃惊,要知道,设计一度是海宁皮革产业的短板。

十几年前,不少采购商曾调侃:“到海宁买皮衣,只要看一家店就够了,因为款式都一样。”调侃背后,是海宁市场“同质化”严重的痛楚。缺乏品牌和核心设计,以致于附加值、溢价率较低。

有短板不可怕,不敢面对短板、不及时解决短板才可怕。早在2012年,海宁开始布局,建设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成立行业设计师协会、汇聚全球顶级设计资源。

任敏,就是跟着设计基地一起成长起来的。“我还在上学时就来海宁参加了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毕业后来到这里,2017年自己创立设计品牌。”这些年,她和团队保证每年出1500个左右单品,累计举办了近20场发布会。

如今,海宁已经累计吸引了像任敏一样的近万名设计师、打版师等专职设计人员,全市时尚企业中拥有专职设计师的已经占到70%以上。

数据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光鲜背后,都是看不到的努力。

第二部,生产——

大浪淘沙,谁在坚守

“我们这代人,曾经赶上了一个黄金时代,就像下海捕鱼的时候,刚好水里都是鱼。但现在的日子,不一样啦。”和皮革打了30多年的交道,年过六旬的海宁市凯阳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建阳觉得好像又走到了需要“二次创业”的关头。

走进企业的生产车间,几十名工人们紧张地踩着缝制机,一长排的货架上是半成品的皮衣等待加工。35℃以上的车间,火热的生产场面,却让许建阳陷入了“冷思考”。

皮革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工成本的增加侵蚀着企业的利润,与之相反,皮衣成衣的专业市场价格却变化不大,大部分还停留在前几年的水准上,这成本售价的一增一减,使企业的压力增加不少。

大浪淘沙中,总有人选择挥手告别,也总有人选择继续坚守。

许建阳还是留了下来,他坚信现在坚守的皮革企业中,肯定会崛起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创新的行业带头人,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开路先锋。

这些年,许建阳一直在做一件事——皮革工艺技术创新。“做皮革服装的机器属于小众机器,没有专业设备为皮装服务,买专机买不起、也买不齐。”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种皮革测量等设备。

就拿皮衣的缝制来说,皮衣常常有不规则多边形的工艺缝制,手工缝制无法做到一致化。许建阳,就一直在研发改造生产设备,在他的琢磨下,一台缝制设备里编入了九百多种缝制、绣花、袖攀等工艺款式,能做到又准又快。每年都有不少同行来他的企业参观学习交流。

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在生产端,海宁皮革企业的做法常常都是不约而同的,以此撬动新的“生长空间”。据统计,海宁生产的皮衣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截至2023年底,海宁拥有皮革工业企业1486家,从业人员约8.2万余人,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60亿元。

在被低迷和焦虑入侵的时刻,有着“四千精神”血脉的浙商,从来不会因为风雨而放弃远航,也从不在旱季怀疑河流奔腾时的力量。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沈烨婷 通讯员 郭沁釴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