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道 五峰书院,深藏在永康方岩久经时光洗刷的丹霞岩窟中。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时年29岁的陈亮来到这方天然石洞,设帐授学,渐成气候,永康学派由此开辟。
从此地向东南数百里,飞云江北岸,瑞安老城内一条古朴狭窄的街巷——水心街,户户民居挨着家家商铺,车来人往,满目人间烟火气。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世称水心先生的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就在这条街上出生。
从五峰书院到水心街,陈亮、叶适二人构成我们寻访南宋浙东学派文化脉络的一条轴线。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至为繁盛的巅峰期,蕴育了中国古代少见的、精致严密的哲学思想体系。以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等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事功”思想,与朱熹道学、陆九渊心学鼎足争鸣,描绘出一幅纷繁深至的思想长卷。
先贤留在之江大地上的“物”的遗迹,或已在时间长河中湮没;但他们的风骨人人传颂,他们的故事代代流传。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已然成为浙江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浙东倡“事功”
古代所称之“浙东”,指的是钱塘江以东,由北向南包括从宁波、绍兴到金华、台州、衢州、丽水、温州的广阔地域。
朱熹在浙东游历、任职时,就发现这片地方的文人士子多秉持一种独特的学术理念。他发牢骚说,他们热衷于“王霸之辨”而不谈孔孟,甚至“专言功利”。
在宋史专家、杭州师范大学范立舟教授看来,朱熹的这种不理解,正反映出南宋浙东学派力倡“事功”的开创性。他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想路径,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从而把从北宋以来的思想家不断开拓的“理”这一概念,从朱熹的“性即理”、陆九渊的“心即理”一举迁移到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经世济民的现实追求中来。
沿着铺满陈叶的山道,在细碎的秋日阳光中走向五峰书院,陈亮、叶适、金华学派开创者吕祖谦等人的身影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们都曾在此讲学。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陈亮和朱熹在这里论辩“王霸”“义利”,拉开持续十多年的论战的序幕。
通过论战,人们系统地了解了“事功”学说的一系列核心理念。比如,道器不二,主张人不能离开形而下的器物去追求所谓形而上的终极真理。又如,学为成人,把“成人”而不是朱熹所倡的“成圣人”作为人生为学的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和道德的现实转化。
“这些理念都指向仁义道德和实事功利的统一性。”永康市陈亮研究会会长章锦水说,“陈亮反对那种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并进一步强调重义轻利、舍利求义的思想,他认为道德追求总是体现在具体的事物和行动中,富国强兵的‘事功’就是在行儒家所推崇的‘王道’。这就是义利双行、王霸并举。”
近9个世纪的光阴流去,五峰书院上空,那场交锋的风雷早已消散,满山虫鸣愈衬得四周寂静,唯有一座陈亮的石像仍傲然矗立着,仿如他“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豪迈人格的具象写照。石像下方有碑,陈亮一生的自我评价——“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八个字格外醒目。
“事功”学说发展到叶适,更臻成熟完备,形成了以“崇义养利”“成利致义”为主要宗旨的学术体系。
瑞安市社科联主席邵定美说,对照“内圣外王”这一儒家的经典思想坐标,朱熹、陆九渊两种心性之学,显然属于“内圣之学”。而“事功”学说进一步拓展了“外王之学”的内涵与外延——从哲学、史学、文学等学术领域,到政治、经济、教育、民生等诸多实践,永嘉学派发展出了成系统的思想主张。
叶适故居如今已难寻觅。颇让我们惊讶的是,在瑞安水心街上现有一座水心观,其所在处可能就是叶宅的旧址。当地居民告诉我们,观中供奉的乃是“水心爷”,对叶适这个名字反而感到陌生。可见,叶适集永嘉学派之大成,影响深远,甚而已逐步演变为一种民间信仰。
秉入世之精神,求经世之功利,行济世之大义。南宋浙东学派始终坚持“事功”二字,“事”体现了“事皆寓理、事上磨炼”的中心命题,“功”则映照着“为民立功、为国立功”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