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重塑的链接力” 双链融合,营造创新策源地磁场
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也是产业链发展的灵魂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经济开放、政策创新的“出风口”,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布局新材料和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向内挖潜,向外招引”的战略定力和决策智慧,将产业链上与下连接、点与面拓展,在高起点上实现快发展,释放出产业链自身的强大支撑力。
在这片丰饶的沃土上,一批引领示范的优秀企业应运而生,赋能产业链上下游的龙头型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比比皆是:如以龙盛、新和成、闰土、中化蓝天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向高端树脂、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氟材料等新材料端延伸,开展全产业链布局;以晶盛机电、皇马科技、中欣氟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隐形冠军,在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打破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头羊,与华为、京东方等巨无霸企业紧密合作,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视本地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我们旨在掌握主动权,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加快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可持续发展培植新优势、占领先机。”该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更需要源头创新链的支撑助力。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如今已经初露峥嵘,集“项目孵化+产品研发+交流展示+检测检验+专业服务”于一体,目前已成功引进项目及企业19家,成为经开区产业集群的加速器、新旧动能的转换器、创新创业的集成器。
这样的引智创新高地,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还有很多。它们多点连接,共同构筑起经开区全区域协同、全链条融合、全要素配置的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浙建院上虞校区建成投用;现代医药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中园”渐具成效;搭建天津大学绍兴研究院等高校、研究院平台;通过运作国科控股新材料产业基金以及新和成新材料产业基金,实行“基金+项目”的培育模式;加快推进中科院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全面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孵化机制。
“自我升值的向心力” 赋能城市,攀升产城能级新高度
顺着波澜壮阔的曹娥江一眼望去,碧波清涟拥簇着一座座颇具特色的建筑群,穿行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之间,现代风格的建筑与优美绿化交相辉映,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式产业园”跃然眼前。
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越发便利、舒心,一面享受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一面享受着山水相依、田园生活的“品质与诗意”,让“企业在城中,城中有企业”成为现实,同时也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城市框架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聚焦“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要求,形成了“一轴两片三组团三协同”发展格局。“一轴”就是以南北中心大道为生态功能轴,串联南、北两片产业互补互通,实现高端智造集聚区、未来小城以及产业拓展区三大组团深度融合,并带动崧厦、道墟、曹娥3个周边街道协同发展。其中,高端智造集聚区突出产教融合目标定位,浙建院上虞校区去年9月投入使用,科教园区、产教融合创新园等正加快建设;未来小城围绕上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初出形象、五年集聚人口5万人”的要求,依照工业“CBD”和未来社区的理念,实现未来城小学、幼儿园投入使用,加速推进协同创新中心、青春社区等一批成熟项目,谋划生成一批高质量功能项目;产业拓展区聚焦平台基础,推动“两横一纵”“内联外通”主干道体系建设,打通交通“主动脉”,加速未来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
眼下,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南北两片土地上,一批支撑上虞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科技人才项目、重大城市功能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正纷纷从蓝图变为现实,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成为乘势而上的“发展气场”,推动着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稳健发展,为其在“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中形成竞争优势、进一步“融杭联甬接沪”、冲击全国开发区第一方阵、打造“万亩千亿”大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