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五年的时间跨度,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雕刻出诸多颇具意义的坐标。
“十三五”的五年间,从更广视角打开空间布局——整合重构发展空间,“两区”南北两片相互呼应,迸发出齐头并进的发展动力,其规划面积达175平方公里,形成了打造“万亩千亿”高能级智造平台。
五年间,从更高站位展开精准定位——加速产业链整合提升,重点打造“4+3+1”产业发展体系,即主攻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新布局通用航空、氢能、电子化学品三大未来产业,配套产业创新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新的产业布局。
五年间,从更高层面崛起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三大组团”展现新形象,“万亩千亿”高能级智造平台集聚新势能。经济总量达到1350亿元,落户企业1300余家,集聚上市企业40余家。
五年间,从更细微处体现服务效能——贯彻“最多跑一次”改革,设立综合受理大厅,承接6个区级部门30余项审批事项权限;按照“最多100”、最多80天等开工前审批工作要求,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驻企指导员作用,动态防控、靠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须臾五载,时间留痕。凭借“十三五”期间的大手笔规划和大气魄建设,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已然实现了一次次赶超发展,演绎着平台整合提升、产业集群培育、改革创新赋能、营商环境优化的综合魅力,锻造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成色。
“自我革新的生命力” 新旧转化,开辟转型升级试验田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这几年贯穿我省经济发展的一条鲜明的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为此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一场新旧动能转换的宏大篇章在这里起笔、写就。
早在2017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就已经谋篇布局,推动念好新旧动能转换的“两业经”。围绕建设“全省化工升级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化工绿色安全智能制造示范区、全国先进材料创新制造中心”的定位和“绿色安全、循环高效”的目标,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积极打造化工行业改造提升“升级版”。
走进龙盛集团,在企业中央控制室的液晶显示器上,车间内的设备运转情况一览无余。加氢、精馏、水解等复杂的生产流程,都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
“龙盛集团正享受改造提升带来的‘红利’,以前环保治理是‘包袱’,现在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龙盛集团副总经理何旭斌说,“目前龙盛一半以上的装备实现联网监控,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普遍应用,工业‘三废’的处理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升级。”
如今,总投资约9000万元的安全环保智慧监管平台的建成投用,对整个区域可以实现高风险化工企业24小时监控、环保数据实时采集监控、辖区内异味的评价溯源、危化品车辆的定位监管等方面的统筹管理,目前已经对经开区112家企业进行监管,共布置前端感知点位208490个。
告别了曾经低产出的历史,新崛起的智慧工厂象征着“亩均论英雄”的华丽起点,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更大力度地加码高端智能制造业,车间发生的变化最真实。
在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区,生产线上智能机器人挥舞机械手,自动搬运系统上来来回回的AGV小车,一台台电机正随着生产线自动流转,忙碌而有序。2020年,卧龙与德国采埃孚股份公司正式签约,实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全球化输出,为打造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湾区高能级智造基地注入动力。
据悉,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行业亩均增加值和亩均税收分别增长1.7倍和1.8倍,不但在国内率先建立空气异味评价体系,而且生态环保水平也大幅提升。累累硕果,见证着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化工产业脱胎换骨式的蜕变,展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自我重塑的链接力” 双链融合,营造创新策源地磁场
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也是产业链发展的灵魂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经济开放、政策创新的“出风口”,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布局新材料和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向内挖潜,向外招引”的战略定力和决策智慧,将产业链上与下连接、点与面拓展,在高起点上实现快发展,释放出产业链自身的强大支撑力。
在这片丰饶的沃土上,一批引领示范的优秀企业应运而生,赋能产业链上下游的龙头型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比比皆是:如以龙盛、新和成、闰土、中化蓝天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向高端树脂、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氟材料等新材料端延伸,开展全产业链布局;以晶盛机电、皇马科技、中欣氟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隐形冠军,在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打破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头羊,与华为、京东方等巨无霸企业紧密合作,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视本地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我们旨在掌握主动权,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加快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可持续发展培植新优势、占领先机。”该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更需要源头创新链的支撑助力。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如今已经初露峥嵘,集“项目孵化+产品研发+交流展示+检测检验+专业服务”于一体,目前已成功引进项目及企业19家,成为经开区产业集群的加速器、新旧动能的转换器、创新创业的集成器。
这样的引智创新高地,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还有很多。它们多点连接,共同构筑起经开区全区域协同、全链条融合、全要素配置的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浙建院上虞校区建成投用;现代医药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中园”渐具成效;搭建天津大学绍兴研究院等高校、研究院平台;通过运作国科控股新材料产业基金以及新和成新材料产业基金,实行“基金+项目”的培育模式;加快推进中科院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全面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孵化机制。
“自我升值的向心力” 赋能城市,攀升产城能级新高度
顺着波澜壮阔的曹娥江一眼望去,碧波清涟拥簇着一座座颇具特色的建筑群,穿行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之间,现代风格的建筑与优美绿化交相辉映,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式产业园”跃然眼前。
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越发便利、舒心,一面享受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一面享受着山水相依、田园生活的“品质与诗意”,让“企业在城中,城中有企业”成为现实,同时也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城市框架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聚焦“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要求,形成了“一轴两片三组团三协同”发展格局。“一轴”就是以南北中心大道为生态功能轴,串联南、北两片产业互补互通,实现高端智造集聚区、未来小城以及产业拓展区三大组团深度融合,并带动崧厦、道墟、曹娥3个周边街道协同发展。其中,高端智造集聚区突出产教融合目标定位,浙建院上虞校区去年9月投入使用,科教园区、产教融合创新园等正加快建设;未来小城围绕上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初出形象、五年集聚人口5万人”的要求,依照工业“CBD”和未来社区的理念,实现未来城小学、幼儿园投入使用,加速推进协同创新中心、青春社区等一批成熟项目,谋划生成一批高质量功能项目;产业拓展区聚焦平台基础,推动“两横一纵”“内联外通”主干道体系建设,打通交通“主动脉”,加速未来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
眼下,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南北两片土地上,一批支撑上虞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科技人才项目、重大城市功能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正纷纷从蓝图变为现实,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成为乘势而上的“发展气场”,推动着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稳健发展,为其在“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中形成竞争优势、进一步“融杭联甬接沪”、冲击全国开发区第一方阵、打造“万亩千亿”大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