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包括乳制品在内的各种食品,相关的规定和检测标准经常会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保障食品安全。如果国家规定变了,而企业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那么,国家新规又有多少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光明乳业这一事件来反思中国食品行业的一种现象:国家规定为何管不了企业配方,或者说,企业为何不把国家规定放在眼里。
一种食品配方确定后,企业很少轻易改动,原因似乎不难猜测,即食品配方是企业精心研究的成果,是在市场竞争 的有力武器。或许是企业为配方付出了心血,而且该款食品销售很好,所以不愿轻易改动。然而,企业的配方再好,也不能以企业标准为标准,更不能只重视企业利益。
企业不按国家规定修改配方,除了企业缺少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外,恐怕还与监管缺位有关。如果有关部门在2009年发布公告后,及时进行针对性检查,坚决落实新规,显然,光明乳业只能修改配方,“宝宝奶酪”就不会含有乳矿物盐。该款食品至今还含有禁放物,说明监管者在这几年中没有进行纠错,折射出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不少漏洞。
如果不是消费者发现光明乳业生产的“宝宝奶酪”配料中含有卫生部规定禁放的乳矿物盐,恐怕这种禁放物还会继续存在于食品中。可见,无论是企业还是监管者,似乎都对食品安全重视不够。不久前,光明乳业负责人公开称,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没有一个指标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
既然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为何没有发现“宝宝奶酪”配料中含有禁放物?究竟是真抽查还是假抽查?不免让人怀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食品中存在禁放物,不管国家抽查过多少次,其实都不算多。结果是检验国家抽查效果的唯一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