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抄纸匠”在李志军的作坊里将榨干的纸摞一张张分开(8月30日摄)。位于湘西南的隆回县滩头镇,楠竹遍野、清泉相绕。当地青山绿水之间流传着一门古老的技艺——手工造纸术。相传滩头手工造纸始于隋朝,那里曾一度是长江以南的造纸中心。上世纪中叶,滩头的纸作坊曾有2000余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从事手工造纸的“抄纸匠”。但到了80、90年代,受机械造纸技术的冲击,传统手工纸作坊大面积倒闭,手工抄纸匠们也纷纷转行,手工造纸术濒临失传。但在滩头镇桃林村,有一位“抄纸匠”一直在坚守着这门传统技艺,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土纸传承人李志军。今年52岁的李志军,家中祖辈以手工造纸为生。上世纪80年代手工抄纸逐渐衰落时,李志军从父亲李啓求手中接过祖辈流传下的造纸事业,坚持手工生产。在当地,滩头年画是一大民俗特产,由于年画制作对纸张有特殊的要求,而李志军生产的手工造纸柔软细腻,结构紧凑,纹络如织,因此逐渐成为滩头年画用纸的首选。李志军手工造纸,以山里的楠竹为原材料,经过泡料、踩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等10多道手工程序后,才能制成成品。其中泡料的过程,就得40多天,而整个制作周期,长达半年。李志军的手工作坊就在竹山脚下,他和父亲、妻子分工作业,一起合作了近30年。每年农历小满过后不久,李志军和妻子便趁一年砍竹的最好时候上山备料,待到制作季节,76岁的李啓求老人在炎热的焙房里用竹镊子小心翼翼地把压干水分的新鲜纸垛一张一张揭开,贴到火墙上焙干。在简陋的作坊里,全都是手工制作的竹制和木制造纸工具。李志军认为,土纸的造法不能随便创新,更不能偷工减料,否则造出的纸会失去独特的质感,失去手工抄纸的价值。在造纸最忙的时节,李志军会请上几个乡亲来做帮工。李志军说,现在请来的帮工全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已经没有年轻人会做手工抄纸了。李志军的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村里的年轻人也大部分都去城市打工了,李志军希望年轻人能关注手工抄纸,别让这门已经传承千余年的技艺失传。新华社记者李尕 摄
|